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7月中期

自治形态与精英治理/黄 博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黄 博 日期:2018-07-10 11:25:54
治长期延续下去。从历史发展的动态角度看,即使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治理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精英治理现象也不会迅速消失,往往是以另外一种形式继续存在,或者这种现象依然存在,但治理主体发生了变化。比如,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实行的是控制型治理模式,这无疑是一种精英政治模式;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开始引入地方自治制度,虽然此制度实行多年,但精英治理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只不过拥有权力的主体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无论权力掌握在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手中,归根结底都是由精英阶层掌握,广大民众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二)自治形态中精英治理的成因分析
  在控制型治理形态中,精英治理模式的形成与控制型的治理体制及组织机制直接相关,上级组织严密掌握和控制着权力,底层社会的民众几乎没有获取权力与表达权利的机会,在此情形下,精英治理现象自然形成。而在自治形态中,出于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依然可以经常寻觅到精英治理的影子。
  1.政治因素。科恩认为:“民主的实质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它就是自治。”[4]自治即使不能与民主完全画等号,也应与之紧密相关。一个国家或地区推行自治的主旨应该是促进民主化水平的提高,然而,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很多国家推行的自治并不完全是把促进民主化进程作为首要目的,很多时候是出于国家治理的需要,是出于降低治理成本、更好地稳定民心以巩固治理阶层地位的考虑。在这一政治因素的影响下,治理阶层就不会真正把权力下放给基层民众,或者仍由上层控制,或者被中间阶层截留,底层民众无法实现参与和管理。比如,在二战后日本所实行的自治实践中,作为一个垄断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日本实施地方自治的实质是通过对人民最小的让步来维护、巩固其阶级统治。因此,日本的地方自治既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分权,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官僚政治,存在着诸多缺陷与弊端。
  2.人性因素。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即使在自治形态中,人们也常常把自身的利益得失放在首位。在自治共同体内,精英阶层会千方百计地维持自身已有的优势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策略扩充资源以提高地位。自治制度有时候甚至会成为地方精英人物摆脱上级控制的工具,或者在实践中被精英阶层利用,逐步由民众自治转化为精英阶层自治。比如,在法国的村庄自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少部分村民逐渐成为参与村庄政治的核心群体。即使在自治形态中,精英阶层与非精英阶层的分化也愈来愈显著,两者之间的权力划分趋向明显。
  3.组织因素。自治形态中的非精英阶层也有自身的利益诉求,人性因素使他们同样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由于其组织化程度较低而无力与精英阶层进行充分博弈。组织化水平低下使底层民众处于碎片化状态,个体力量的微弱使其无法真正行使民主权利。
  4.经济因素。“一个国家越富裕,它准许民主的可能性就越大。”经济水平的高低与民众权利意识、参与意识与技能的高低紧密相关。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低,即使实行地方自治或居民自治,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有可能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发展水平高,民众的自我意识才更容易被唤醒,才有利于参与技能的提高。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