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4月中期

分歧与共识:邻避冲突主体的认知差异及转化/鲁先锋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鲁先锋 日期:2018-06-06 17:52:41
他主体认知的影响。一般通过信息公开、开放决策等外部环境的改变,决策者能够了解民众的需求、意愿、建议,从而改变自身的认知状况。相反,在“决定—宣布—辩护”模式中,项目开发者不愿与当地居民进行决策互动,会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方案,并在争议中为自己的决策进行辩护。这种相当有限的决策过程严重限制了民众贡献的类型和内容,无法消除民众的“认知丛林”,也无法减少政策分歧和避免受对立的“内卷化”影响。
  三、邻避主体认知冲突的转化条件
  政府与民众的冲突是主体认知分歧的外部演变过程,而解决冲突的根源需要从认知结构及相关影响因素出发,包括主体遵从的道德和价值的自我反省与自律约束、主体交流平台的构建及制度规范的保障。从认知过程看,主体对信息获取、逻辑加工存在同化、顺化和平衡的过程,即主客体之间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外部刺激与主体回应的简单关系,而是积极的、互动的、内在的建构过程。“客体及其恒常性”借助于运演结构被吸纳入原有认识结构之中或者以存储的内部条件为前提进行持续的反身抽象和自我调节式更新的建构,推动认知结构“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发展变化。[4]
  (一)价值观念变化
  价值理念及其拓展的分析框架成为制约认知结构的潜因素。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行为冲突是其内在价值分歧的折射。由此,在公共项目建设过程中,不仅关注于政策本身是否符合技术理性和预期结果,更在于摒除决策主体自身的世俗偏见和精英的自我取向,恢复基本价值的初始原点,并以此对原有的政策原则进行及时反思、修正和调整,防止其他主体的利益损害。一个良序社会应是一个有效地受一种共享的正义观调节的社会,为此,罗尔斯倡导“最大最小化原则”。
  首先,对于公共项目负外部性问题,如垃圾焚烧污染,政府对备选方案的选择应符合这样的原则,即政策实施的结果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最小的。从重要性序列上,生命权和健康权、自由和平等权、经济和社会权利均应得到尊重。在所有权利中,生命权和健康权应放在第一位,而自由和平等权放在经济和社会权之前。也就是说,在违背第一原则的前提下,即使取得经济上的最大收益,也不是正义的。
  其次,让少数受损的人获得最大的利益补充。功利主义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对政策方案进行位次排列,强调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所产生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最大净收益。但公共政策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一般企业经营活动,对更多的人产生更长时间的影响。除经济和财产影响外,涉及生命、健康、精神、归属、认同、尊重、权利等其他因素,这些因素无法获得统一的度量标准。与功利主义推崇的多数人利益比少数人的利益更有合理性的评价不同,公共项目建设的最大阻力源于利益受损者的反对,政策的关注点应在公平正义原则指导下考虑少数利益受损者的现实需求。
  (二)参与者认知转化
  由于外部性问题,政府承担着监督者和仲裁者角色,通过法律规范对相关主体行为进行规约,抑制污染行为的产生和扩张。在市场缺位条件下,政府实际承担着部分公共产品的直接供给,如政府推进垃圾处理、发电站等公共项目设施,这时政府与居民的关系从监督者、斡旋者、居间人角色转变为直接的合作者或冲突者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