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4月中期

分歧与共识:邻避冲突主体的认知差异及转化/鲁先锋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鲁先锋 日期:2018-06-06 17:52:41
由于缺乏沟通和民主参与,与民众之间存在认知差异,从而导致决策冲突。二是政府决策代表民众利益,但在现有生产力条件下,政府为了大多数人利益不得不损害少数人的利益。三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将自身利益凌驾于民众利益之上,对民众利益产生损害。对于第一个层次,政府与民众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避免冲突困境在于促进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共识。对于第二个层次,解决邻避问题在于政府如何与利益受损群体之间达成共识,并使之获得公正、公平的利益补充。对于第三个层次,决策本身不具有合法性,只有通过改变内在激励制度和追责制度来纠正政府行为偏差。
  同样,影响民众认知的因素也存在不同层次。一是价值冲突,即邻避问题反映了人们对基本价值的认知差异。有些居民认为环境污染对健康权、生命权的侵害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因此,垃圾场等污染设施不能建立在任何地方。二是利益冲突。尽管有时邻避抗议托词于环境保护,活动者实际更受到自身利益的驱动,由此邻避主义是居民自私的或非理性的行为表现。从社会因素看,兴建项目所引发的环境变化威胁和破坏了居民的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使居民出现情感的焦虑和迷失,甚至精神疾病。这种自利性关注存在梯度效应。社区居民最关注的因素是污染、健康与安全、麻烦与干扰以及对生活质量的综合影响。另外,民众优先考虑的因素是有效的协商、严格的监督和安全的检查、减灾措施的贯彻等,而对财产贬值、补偿、金钱激励或社区改善、设施建设等因素却存在着较低的偏好选择。相反,如果少数人合法利益损失被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且能够通过金钱、公共福利等方式给予补偿,即总收益超过总成本,风险则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二、邻避冲突主体认知的双重建构
  邻避问题是政府、居民等主体在文化背景、立场目标、风险信息和风险认知等“非对称性”基础上的认知建构差异,是主体互动下的行为冲突或合作过程。由于社会角色、目标函数和认知结构的差异,随着环境变化及项目进展,主体认知呈现“U”形变化特点。在初期,居民态度积极,对项目持高度的认同态度。具体的项目被提出时,居民关注点从全球转向地方,支持度开始下降。在建造阶段,反对之声较为显著。项目完成之后,居民会逐渐接受项目。政府与居民之间的认知变化是主体互动的过程,其发展有多重结果:一种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分歧—对立—共识”认知变化过程,双方由对抗走向合作,促使项目成功建立。一种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分歧—对立—更大分歧”认知变化过程,两者的对抗不断深化,最终导致合作的失败。这种方式还可能演化为另一种结果,即“分歧—对立—屈服”。政府与民众存在认知分歧,政府面对民众的各种抗议活动,在局部退让和利益补偿的同时,利用制度权威性强行推进项目建设,但这种方式不利于民主决策发展,也可能导致政府的腐败和乱作为,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本文重点分析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分歧—对立—共识”认知变化过程。
  在起始阶段,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认知差异是嵌入社会结构的主体角色分化的结果。民众一般作为体制外的“普通人”,并没有在自我价值体系中将公共利益置于个人的经济利益、健康、认同等因素的优先位置,没有承担“因公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