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2月中期

围观和过度解读“辞官”现象的社会心理透析/周 超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周 超 日期:2018-02-28 15:48:58
,政府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力量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官场政治生态,牢牢巩固政府官方宣传工作的“喉舌”地位,正确、理性、客观地引导“辞官”现象的社会舆论,营造科学合理围观和解读“辞官”现象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围观现象的参与者和治理者,需要树立权威且诚信的良好形象,规避政府公信力的“塔西佗陷阱”,积极回应和解答群众对某些“辞官”现象的疑虑或猜疑,提升政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围观特别是“网络围观”分为正向围观(诸如公民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宣扬)和负向围观(诸如追求个人或集团的非正当利益、歪曲社会主流价值观、损害公共利益、妨害社会基本善的实现)。过度解读“辞官”现象就属于负向围观,如果政府贸然行动,往往会被虚拟利益集团、网络打手、网络推手等俘获,使得政府成为不法分子的“帮凶”,甚至被网络暴民利用,将有效的“政府行动”变成野蛮的“群氓暴政”。[9]因此,不仅要在全社会强力推行网络发帖、跟帖、转发等“网络围观”行为的审核制和实名制,还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并融合优秀的民族文化、公益文化、慈善文化等元素,促进全体社会公众对国家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自觉践行,增强整个社会群体的道德感、正义感、责任感,形成一种弃恶扬善、风清气正的和谐社会围观环境。
  (二)建立健全“辞官”法律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力度不断加大,群众普遍认为公务员是一种高风险职业,由此才引发了当前的“辞官”潮。实际上,这种思维逻辑本身就是毫无根据的、荒谬的,是对“辞官”现象的误读和曲解,似乎领导干部“为官”就是为了牟取非正当利益,“辞官”就是为了安全地逃避政治审查和法律责任,将人们正常的择业行为贴上了道德标签。面对群众对“辞官”现象的围观和过度解读,首先,要充分尊重领导干部的职业选择,客观理性地看待领导干部辞职现象,进一步畅通领导干部的进出通道,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法律制度,完善领导干部监督和责任追究体系,有效遏制官本位思想的扩散,促进领导干部的监管和追责全覆盖。其次,要构建操作性较强的“辞官”“罢官”“免官”通报机制,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领导干部“辞官”的事实,改变政府以往对社会舆论“冷处理”“冷应对”“冷回应”的消极态度。群众对“辞官”现象的围观和过度解读,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才造成对“辞官”者的误读、曲解、猜忌,因而完善官员辞职的信息通报制度能够有效保障群众的知情权,避免由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负面舆论,最大限度地规避群众对“辞官”现象的疑惑和猜疑。再次,要建立健全“官”与“民”之间的常态化转换机制,让群众不断消除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改变其认为官员辞职是因为腐败而离队的观念,构建政府官员与群众相互交融、相互交流和相互平衡的格局。
  (三)合理规范“辞官”者的个人行为
  群众对“辞官”现象的围观和过度解读,实际上折射出的是当前中国“辞官”文化的严重缺失,群众对于官员辞职十分不理解,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