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2月中期

围观和过度解读“辞官”现象的社会心理透析/周 超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周 超 日期:2018-02-28 15:48:58
境的竭力宣泄和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极力抗争。毫无疑问,如何引导群众理性辩证地看待“辞官”现象,如何引导社会舆论理性、健康、有序地回归,以及如何调适群众围观和过度解读“辞官”现象的社会心理,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围观和过度解读“辞官”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
  
  热议和围观“辞官”现象凸显的是群众对“官员”这个特殊职业的高度关注,包括其内隐的心理活动和外显的行为活动。围观和过度解读“辞官”现象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群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三种。
  (一)个体因素
  围观参与者与围观对象通常并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出于对个人价值目标的追求和应对社会公共现象的需要,从社会普通群众到社会精英阶层,都不同程度地在“辞官”现象的围观中表现出个体心理因素倾向。[2]受几千年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中国老百姓向来对官员有一种特殊的羡慕与崇拜心理,并且在整个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辞官”过敏症。封建社会以来,以“学而优则仕”为主要代表的激励语录已成为士大夫们的终极目标,时至今日,“公务员热”现象、升官发财旧观念、权力崇拜倾向依然不减当年。这就意味着群众热议和围观“辞官”现象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过度解读“辞官”现象明显存在个人机会主义表征。“个人机会主义心理主要描述的是,人民群众在追求最大化满足的短期行为的同时,并不在乎自己的这种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3]换句话说,在个人机会主义心理的驱动下,围观和过度解读“辞官”现象意味着对自身利益充分挖掘的契机已经来临。就个体认知因素而言,面对社会“辞官”现象,如果个体理解为属于正常的辞呈手续,则有可能对此保持高度的理性认知;如果认为是“辞官”者被高压反腐“逼上梁山”,则有可能导致群众围观和过度解读“辞官”现象。就个体情感因素而言,情感或情绪都是影响个体对社会热点问题态度的重要因素,如某些人心存“仇官”心理,那么其在面对社会“辞官”现象的时候,既可能惊叹“辞官”者的行为不可思议,又可能猜测“辞官”者另有隐情,进而过度解读“辞官”现象。
  (二)群体因素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提出了“群体不善于推理,却又总是急于采取具体行动”[4]的观点。现阶段,在社会高速转型过程中呈现出的各种社会矛盾愈发复杂、尖锐,“仇富”“仇官”的心理在社会底层不断蔓延,围观和过度解读“辞官”现象的“集体行动”也就找到了最佳生存空间。一方面,作为围观集群心理的一种特征,匿名性使得许多偏爱“热闹”的群众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临时的围观群体,对社会“辞官”现象进行围观和过度解读,甚至出现误读的情形,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不需要考虑他们的评价给围观对象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从众”心理作祟,围观群体对“辞官”现象缺乏理性的思考,产生集体无意识、集体乱作为、集体不负责的行为逻辑,他们预设了集体认同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