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2月中期

围观和过度解读“辞官”现象的社会心理透析/周 超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周 超 日期:2018-02-28 15:48:58
的道德倾向,放弃理智地去思考“辞官”现象,并选择听从意见领袖的价值理念,朝着同质化的方向集中,进而形成一种强有力的“辞官”解读舆论,导致整个社会都误读了本应正常的“辞官”现象。可见,当群体不善于客观推理和理性思考时,围观者也会被群体力量裹挟,被动地接受群体的意见,个体的独立性价值就会被群体的价值观念消解,产生过度解读“辞官”现象的非理性行为。
  (三)社会因素
  新时代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譬如,老人跌倒了扶与不扶的信任危机,小官巨贪的信仰危机,毒奶粉、地沟油的道德危机等。毋庸置疑,社会风气与社会文化是影响群众围观和解读“辞官”现象的重要因素,一旦群众遭受信任危机、信仰危机及道德危机的波及,势必造成其在围观“辞官”现象时会过度地曲解、猜忌,甚至大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恶意的解读、渲染、炒作,导致形式各样的“辞官”解读版本,最终误导整个社会对“辞官”现象的解读。无独有偶,网络“标题党”经常利用夸张的新闻标题吸引社会的广泛关注。譬如,“××省部级高官辞职下海创业”“××副市长下海变身为上市公司副总裁”“××副县长辞职回家当农民”等标题,用夸张性的词语吸引社会关注,造成社会对“辞官”现象的敏感和热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年8月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中国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拥有麦克风,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对“辞官”的解读,并借助自媒体传播扩大化的效用,造就一批批“吃瓜群众”和“草根文化”,引发社会对“辞官”现象的围观和过度解读。
  
  二、围观和过度解读“辞官”现象的现实隐喻阐释
  
  无论围观是一种有意图的传播行为,还是一种有关联的交往活动,对“辞官”现象的围观无疑都将对群众观察和解读“辞官”现象产生重大影响。研究发现,群众围观和过度解读“辞官”现象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现实隐喻:一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全力关注,二是对社会现实不满的竭力宣泄,三是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极力抗争。
  (一)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全力关注
  历史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群众的自主意识和权利意识就会被逐渐地“唤醒”,也就开始了对个人参与公共社会事务的追求。[5]自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围观方式,还扩大了围观的“聚众起哄”“共同关注”和“心情分享”功能。[6]一方面,由于群众的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热情也不断增长,每一个“辞官”现象的出现总能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而热议的背后则更多的是形式多样的过度解读。另一方面,无论群众是在私底下相互讨论“辞官”现象,还是通过网络媒介发表自己的言论,他们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为标准,形成一种类似于“草根文明”的价值判断标准,并以此为契机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