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2月中期

围观和过度解读“辞官”现象的社会心理透析/周 超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周 超 日期:2018-02-28 15:48:58
  【摘  要】作为一种正常的领导干部法定辞职程序,“辞官”现象理应得到群众的理解和尊重,但现实中总能引发“羊群效应”。受个体、群体、社会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对“辞官”现象各式各样无端的猜疑、恶意的曲解、过度的解读,实际上隐含了群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全力关注、对社会现实困境的竭力宣泄以及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极力抗争。为消弭群众对“辞官”现象的围观和过度解读,政府要引导社会舆论理性、健康、有序地回归,科学优化“辞官”社会环境,建立健全“辞官”法律制度,合理规范“辞官”者的个人行为,并对“辞官”法定程序严格把关。
  【关 键 词】围观;“辞官”现象;社会心理
  【作者简介】周超(1968— ),男,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领导科学、地方政府创新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8)05-0008-04
 
  围观是我国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中较为常见的社会现象,围观过程也深刻反映出群众面对诸多社会现象时的心理状态、行为逻辑和价值取向。根据大众传媒的互动理论,美国电视研究者乔治?格伯纳(1967)认为,“围观是通过讯息进行的互动”;埃弗里?特罗杰斯和D.L.金凯德(1981)提出,“围观是参与者互相创造、分享信息,从而达到互相理解的过程”;费侬?E.柯诺、巴奈特?皮尔斯和琳达?M.哈里斯(1982)提出,“围观是人们创造、维持和改变社会秩序、社会关系和社会身份的过程”。可见,围观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传播现象,并且它符合杰伊?布莱克提出的大众传播三大特征,即公共性、迅捷性和短暂性。[1]心理学将“围观”现象界定为个体在紧急状态下的心理反应意向,是一种集群心理,即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并具备四种特征:事态紧急、认知明确、情感冷漠和他人在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和繁荣,中国兴起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网络围观”,其主要借助互联网媒介技术作为虚拟空间平台,诸如网络论坛、网络社区、微博、博客、微信等技术载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现实困境和社会荒谬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和围观。2012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指出,“传统媒体发展变革,全媒体时代加速到来……围观正在改变中国”。近年,“辞官”现象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围观。作为一种正常的领导干部法定辞职程序,“辞官”现象理应得到群众的理解和尊重,但现实中总能引发“羊群效应”。譬如,辞职就任上市公司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的冒惠萍(江苏省东海县石湖乡党委原书记)、辞职担任格力副总裁的陈伟才(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人事处原处长)、辞职出任太平洋保险江西分公司党委书记的汪剑平(江西省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原部长)等政府官员的离职都引起了社会的激烈讨论和广泛围观。在高度复杂和高度不确定的现代网络社会,受个体、群体、社会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对“辞官”现象各式各样无端的猜疑、恶意的曲解、过度的解读,实际上隐含了群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全力关注、对社会现实困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