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8月中期

国家、社会与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形态变迁与困境突破/张 翔 唐雅君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 翔 唐雅君 日期:2016-09-12 16:48:21
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也难以实现政治社会化的良好效果。“大凡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10]。因此,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环节,政治社会化不能囿于单方面的传播途径建设,还应该立足于对社情民意的反映,并在这些意见的基础上思考政治社会化的宏观布局。首先,积极吸纳社会民众的意见,进行创新性整合,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新观点;其次,对社会民众错误的意见,要做到敢于回应与善于回应,通过积极互动进行理性引导,从中寻找次主流文化建构的成长性空间。
  通过创新型文化的内部动力与参与型文化的外部拉力两方面的作用,政治社会化就有机会从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亚文化的对立中找到突破口和生长点,为政治社会化现有困境的突破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次主流文化的建设无疑是各个环节的中心。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亚文化之间的衔接,次主流文化将是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亚文化互动的一个平台,也构成了重塑政治社会化稳定器功能的利器。
    
  参考文献:
  [1]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与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83.
  [2]Shane, Blackman. Youth Subcultural Theory:A Crit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Concept, Its Origins and Politics, from the Chicago School to Postmodernism[J]. Journal of Youth Studies,2005,8(1): 1-20.
  [3]陶东风,胡疆锋.亚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3.
  [4]吴晓林.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分化与政治整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150.
  [5]郭沫若.就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J]. 人民文学,1959(1):4-6.
  [6]任理轩.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N].人民日报,2011-2-16.
  [7]Becker H S. Outsiders: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M].New York: Free Press of Glencoe, 1963:9.
  [8]汪建.前苏联意识形态教育失误的反思[J].求索,2010(9):140.
  [9]李艳丽.政治亚文化: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特殊因素分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12.
  [10]道格拉斯?G.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38.
 
  责任编辑 张小瑞  
  E-mail:ldkxzxr@163.com  
  电  话:0371  -   63934209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