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8月中期

国家、社会与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形态变迁与困境突破/张 翔 唐雅君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 翔 唐雅君 日期:2016-09-12 16:48:21
从而构成两者之间的一种衔接器。次主流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亚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也为政治社会化的进程提供了文化形态的依托。因此,次主流文化建设可以作为突破当前政治社会化困境的一个契机。
  但是,受限于单向传递模式的现实作用,次主流文化的发展空间仍有所局限。作为一种自为性的文化形态,如何在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亚文化之间构成有效的衔接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基于这个认识,次主流文化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建设,促使其实现由自为向自觉的转变。
  (二)两型文化:次主流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目前,次主流文化不仅尚未形成完整的文化形态,而且缺乏必要的理论提升。准确地说,次主流文化只是一种准形态。因此,建设次主流文化需要更明确的目标维度。建设两型文化——创新型文化与参与型文化是次主流文化深化的战略视角。
  1.创新型文化:次主流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次主流文化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主流意识形态基本观点的创新性理解。通过创新,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更生活化,形式更为丰富,从而提高社会民众的理解与认同程度。可见,创新是次主流文化建设的灵魂,创新型文化是次主流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一方面,要鼓励政治社会化的主体,如教师、传播机构等,在不违背主流意识形态核心观点的基础上打破僵化认知,积极进行观点创新。在观点创新的基础上,在政治社会化实践中形成“以核心观点为主,以创新观点为辅”的主流意识形态谱系。另一方面,要对这些积极创新的观点进行必要的政治确认,使创新观点在政治社会化中取得合法性与制度动力。这就需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逐渐走向开放,不断吸收创新观点的养分。当然,这种开放不是无原则的放任,而是基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规定性,坚持核心观点与吸纳创新观点并重的开放模式。
  创新型文化建设是基于主流意识形态而做出的创新,是从内部为政治社会化突破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亚文化的界限提供动力。
  2.参与型文化:次主流文化建设的外部拉力。除了从内部动力的角度建设创新型文化外,次主流文化建设还需要从外部拉力的角度建设参与型文化。参与型文化的实质是吸纳社会民众共同参与建设主流意识形态。长期以来,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都是少数宣传机构与学者的工作,极少吸纳社会民众参与其中。由于社会民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缺乏参与,社会亚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也自然缺乏必要的理解。一方面,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要相信群众的理解能力与分辨能力。现在一些政府部门与行政机构低估社会民众的觉悟水平,任意地利用国家机密这一因素限制社会民众的信息获取,给政治社会化造成了很大阻碍。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民众获得信息已经成为常态,试图以封、禁手段阻止某些信息的传播,不仅不能得到良好的社会化效果,反而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谣言扩散。因此,政府应该敢于公开信息,甚至是公开不利的信息。只有公开,才能化解社会亚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误会,解决矛盾,打造良好的政治舆论环境。另一方面,政治社会化应重视社会民众的意见表达。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常常轻视社会民众的意见,特别是社会民众的批评性意见。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甚至还表现出“关起门来搞建设”的做法,这既不符合文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