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行政惰性的综合治理之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邓 强
日期:2016-01-30 14:11:20
一、从有权任性到行政惰性
曾几何时,“决策前拍脑袋,决策中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的工作常态。与此同时,台上对下豪言壮语、台下对上花言巧语,好面子、争位子,拉圈子、捞票子,在党不言党、为政不行政,这些现象居然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工作处世法则大行其道。而一些有审批检查权力的具体工作人员,也上行下效、浑水摸鱼,溜须拍马全套上齐,吃拿卡要一个不落,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久而久之,部分地方甚至官商勾结、红黑一体,视金钱利益为再生父母,置党纪国法于旮旯犄角,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严重摧毁了公共信仰,“有权就任性”达到了民怨沸腾的地步,域权治理面临制度泛滥而不管用的尴尬境地。
对于反腐败问题,我们党一直态度坚决。特别是近年来,各级反腐倡廉力度不断加大,坚持有案必查,“老虎苍蝇一起打”,有力震慑了腐败分子,让那些“狮子大张口”者噤若寒蝉。不过,另外一种看似违规不违纪、违纪不违法的庸于政事、疏于政务、荒于政声的现象却在具体政务行为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对于一些具体工作的推进,敢于直接说不能办的人少了,但绕着圈子说不好办的人多了;“门难进、脸难看”的情况少了,“玻璃门、阴阳脸”的时候多了;公开场合表态张牙舞爪的少了,私下议论言辞阴阳怪气的多了;雷厉风行、敢于担责、真心求发展的少了,人云亦云、上行下效、但求不出事的多了;部门一把手表态什么事情都难办的少了,局、处、科长们发力让既定事项都办不了的多了……这些在具体行政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机关病”,就是行政惰性,一般称之为庸政、懒政。
二、行政惰性产生的根源
从有权任性到行政惰性看起来十万八千里,但在反腐败高压态势下,其实不过一步之遥。基于主要领导干部的流动变化与岗位责任,其一般不会在消极怠工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所以行政惰性通常都产生于一个地方或单位的中层干部和具体公务人员那里。从个体思想行为到政策执行惯性,分析起来行政惰性的产生大致有如下原因。
(一)个体思想方面
1.政治前途不明朗。随着行政层级下移的“政治天花板”递减效应,近年来在部分地区愈来愈明显。领导干部主政一方之时,都想在未来的区域政治格局中持续发挥影响力,都想小步快跑地提拔看得上眼的年轻人,于是乎,年龄小是优势,资历浅就快速轮岗,经验少就放在问题少的地方。长期坚持在固定单位和固定岗位工作的,要么是业务骨干,单位离不开他,要么是刺头,桀骜不驯,找不到下家,很多人便大有看惯春风秋月的意味,一方面自我认命,就此不再追逐名利地位,另一方面抱怨我本有才却无背景、无靠山,只能就此了结余生。部分机关单位开会时,坐在主席台的人都意气风发,台下的听众都白发苍苍。当领导干部成为最年轻的人时,怎么可能期望所有同志都那么步调一致、充满活力?
2.经济待遇差异大。在现实中,随着行政层级的下移,国家规定的薪金水平也在大幅下降,对于生活在三四线城市的人来说可能感觉不明显,但对于生存在一二线城市的新进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来说,不要说买车买房,就是一般的租房生活也相当不易。随着国家对“隐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