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其逻辑展开/霍登煌 张新民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霍登煌 张新民
日期:2024-11-12 15:10:34
学唯物论的文化智慧,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立论基石。
1.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思想
文化唯物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分析和阐释文化的原则立场和基本方法告诉我们,“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即文化作为一种自外于社会物质生活的客观存在,最终由客观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也确证了文化现象根源于社会物质本位的价值定理,他在致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回应道,“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普遍的学术繁荣一样,也是经济高涨的结果”[5],即社会物质本体制约着文化的发展演进。为进一步确证这一观点,列宁在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时指出,在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时,要“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6]。质言之,只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从现实的物质经济关系出发,才能审时度势地把握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流变形式和内在本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挑战新要求,创造性发展了文化唯物论的理念。其核心旨趣在于诠释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展演进的价值机理,即立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实情和对世界文化潮流的深刻把握,系统全面地考察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根基,以此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等关系进行科学概括与战略抉择。
2.文化基因:中国哲学唯物论的文化智慧
一般而言,“道”是中国古代哲学唯物论研究的核心概念,既指万物的本源和根本,又指万物的规律和法则。这就为文化唯物论理念的生成提供了传统文化基因和精神涵养。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的哲学思想,认为“道”是无形无象、无名无为的,是天地万物的始源和统一体。韩非子在继承老子的“道”论的基础上提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依循此类观点,东汉思想家王充提出了“物尽其性,理无异也”的物性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有各自的性质,性质就是理,理就是物质的内在规律,而非超越物质的存在。王充主张要以物为本,即要以物质的性质为依据,从而认识世界的真相。孟子认为,“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即事物本体的多样性乃不同国情的现实反映。习近平指出,“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2]229,并强调,“我们也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7]315。概言之,中国传统哲学积淀的“物质决定论”“国情本位论”的文化智慧,为文化唯物论理念的生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因。
(二)文化唯物论的内涵释义
1.文化强国战略的本质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相契合
文化强国战略的本质,意指文化战略内部的固有属性和精神实质,是伦理文化形态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文化强国战略的本质属性,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根本前提。同时,也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