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其逻辑展开/霍登煌 张新民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霍登煌 张新民
日期:2024-11-12 15:10:34
史观认为,人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尺度。人民群众既是价值创造主体,也是价值评价主体。人民群众对于文化建设成效方面的感受力和评判力更具全面性、立体性和客观性,这也是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标准的独特优势。因此,要增强文化引导力和凝聚力,就必须“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2]289。
(二)价值共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共识产生于不同价值观的对立之中,即不同价值主体基于共同的理念、目标和道德原则在不同问题上达成共同的、一致的认识。在不同价值观的相互协调、转化和融合的过程中,共同的生存发展需要以及共同面对的“全球问题”等,促使人类更加重视彼此交流,以实现人类共同利益。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9]48,世界各国只有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价值共识的目标指向。其一,批判“普世价值”论是价值共识的凝聚前提。康德认为,“普世价值”作为一种“绝对命令”的“共识”,其实质是虚假共识的体现。“普世价值”背后折射的是西方资产阶级期望以某种特殊价值统一世界的主观幻想和殖民阴谋。驳斥“普世价值”论,重在揭露其内容和形式上的虚假性和欺骗性,并非否定不同价值观念在博弈中达成某种共识的可能性。换言之,在全球化3.0时代,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在消弭和融合价值冲突的基础上很大程度上会促使真正共识的达成。其二,文明交流互鉴是价值共识的重要动力。无文明交流互鉴,则无共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能够缓和或化解价值冲突,以保障价值共识凝聚过程的顺畅。诚如习近平所言,“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3]470。近年,我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举办国际文化博览会和艺术节、举办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等一系列实际行动充分证明,唯有秉承和而不同、共建共享的理念进行交流互鉴,才能构建起基本的价值共识,实现人类文明的繁荣和进步。其三,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价值共识的集中表达。“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11]522这一重要论断是各国人民价值交往与融合的产物,澄清了人们在共同价值问题上的系列思想迷雾,实现了对西方“普世价值”的扬弃与超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公共性、共识性等特征,是能够被全世界人民共享的价值,也是个体价值目标得以确立的坐标系和实现的尺度。全人类共同价值集合了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多样价值的异中之同,是求同存异的结果,旨在不断追求全人类价值的最大同心圆和最大公约数。
五、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面旗帜。这一科学理念的提出不仅彰显了党对文化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同时意味着新时代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文化安全等现实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这一重大理念蕴含的文化目标论、文化精神论、文化领导论和文化保障论等共同构建起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并以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