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当代中国民主的构建逻辑再阐释/梁承碧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梁承碧
日期:2024-07-30 17:40:32
三)从治理型民主到全过程民主构建
全过程民主是人民民主在治理型民主基础上的进一步构建,其制度诉求是强调民主过程的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构建和完善。全链条是就民主程序而言,一般来说要求形成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五大民主”的完整链条;全方位是就民主主体而言,指全体人民,包括各类主体;全覆盖是就民主客体(治理内容和治理对象)而言,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构建全过程民主的目的,就是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全过程民主构建的现实必要性源于治理型民主之发展未能满足人民充分的政治参与的要求。当代中国的治理型民主构建拓展了人民民主的场域,使民主在政治之外的诸多领域扎根萌芽,但其发展状况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难以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其一,治理型民主多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场域相关,具有明显的草根性、基层性,然而在诸多事关全局的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缺乏制度的保障,就可能出现一些不利于人民的政策。例如,成为严重社会问题的“三难”问题(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很难说不是人民参与缺位造成的。其二,公民参与的水平有待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有高水平的公民参与,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民意政治。但现实中,人民参与的制度空间有待扩大,公民参与的平台和渠道还颇为短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公民政治参与的广泛性与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还有一定距离。其三,公民参与的环节不完整,不能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性。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抱怨形式上有民主权利而实质上却没有,这就是民主中的形式主义问题。显然,只有构建全过程民主,才能使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8]。
全过程民主事实上是治理型民主的进一步完善,故而其构建实际上在治理型民主构建进程中已经开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是这一构建经验的提炼概括。但准确地说,这一进程始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协商民主的推广之所以能作为全过程民主开始构建的标志,是因为协商民主在既有制度体系中的全面嵌入使中国民主联结为一个更为紧密的整体,且明显具有了全过程特征。当然,这也是基于协商民主所拥有的独特优势:既有利于凝聚民心巩固国家政治整合,又有利于扩大参与集思广益提升治理效能。
对全过程民主具体构建实践的考察有两个视角:一是公民参与完善化。陈尧总结了实现公民参与有序扩展和完善化的主要途径:①与领导权(决策权)相关的人民建议制度的组织化和制度化。人民建议制度包括网上征集意见、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建言献策,具体路径包括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人民建议过程制度化、信访渠道中的人民建议制度、政府热线中的人民建议制度。②与立法权相关的立法意见征集制度和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③与司法权相关的人民陪审员制度。④与人民监督权相关的人民监督员制度。[9]二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这一视角强调党建引领与公民参与的结合,也意味着党的治理能力和公民参与能力两者互促互进。目前人们讨论较多的是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实际上,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构建全过程民主就是构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