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当代中国民主的构建逻辑再阐释/梁承碧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梁承碧
日期:2024-07-30 17:40:32
改造中国,必须首先实现国家的政治整合,形成政治核心力量。作为改造中国使命的最终承担者,中国共产党采用了孙中山先生“以党建国”的主张来构建现代民族国家,实现了现代中国的政治整合。当然,中国共产党既继承了孙中山也超越了孙中山,表现为人民民主道路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构建的新型政制将国家构建与民主构建(构建人民民主)统一起来。这种新型政制被我们称为“整合性民主”,其要义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政治核心实现国家政治整合,同时也标举人民主权。
从近代历史中萌发的另一个主题就是要使中国实现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普遍性愿景和目标,在近代中国曾先后被理解为器物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代化的愿景最初被表述为“四个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当然是一个需要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这种管理的活动和过程用当代的政治学知识来概括就是“治理”。“治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靡世界的理论和概念,我国思想界引进这一理论以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变化,使这一概念得到了相当广泛的使用。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了实现国家政治整合的建政目标之后,就必须在这一政制之下进行“治理”,以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远大目标。也就是说,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所构建的人民民主注定不同于西方的自由民主。西方的自由民主本质上是资本民主,着眼于资产阶级权利保护而非国家治理;而人民民主则是以人民为本位,是着眼于国家治理的“可治理的民主”[2],必须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前述可见,中国共产党建政的功能包括两个维度:一方面是完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另一方面是凭借新型政制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前者实质上就是实现政治整合,为现代化事业的进行提供政治保障;后者就是寻求有效治理,以图实现发展的目标。简言之,即实现政治整合与有效治理。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当代中国民主构建,也必然以实现这两个维度的功能为遵循。这里,我们将之概括为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民主构建需要坚持的原则——基于整合,适于治理。这个原则意味着在进行民主制度的创设或选择的时候,必须遵守一种政治规定性:既与党的全面领导相容,有助于实现国家政治整合,又有利于实现有效的治理,推动发展。
这里有必要做一些解释。改革开放前30年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国家政治整合奠定了基础。从民主构建的角度来说,这是人民民主的初步构建,由于民主运转的社会基础尚不具备,还不可能完全以民主的方式实行国家治理,故而其功能侧重于政治整合,但同时寻求有效治理的意愿也是强烈的。比如,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时,毛泽东写作了《论十大关系》一文,意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当然,前30年也是必要的探索时期,出现一些曲折在今天看来并非意外。这些特殊情形并不影响我们对“基于整合,适于治理”原则的判断。
三、当代中国民主构建的进程:三环节及其循序推进
(一)整合性民主构建及其作为制度基础的作用
整合性民主是指以拥有领导权的中国共产党为组织结构的核心而构建起来的人民民主政制,强调围绕稳定的政治权威实现国家政治整合。这一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