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提升及话语体系构建的内在逻辑/邰鹏峰 马拥军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邰鹏峰 马拥军 日期:2024-03-19 08:50:06
功实践与科学经验,并没有及时形成与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相匹配的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在于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没有产生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没有达到“强势话语体系”状态,没有形成科学、成熟的具有中国特点、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体系。所以,构建与完善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日益成为新时代政党制度研究中最为迫切的时代课题,亟须对标国际话语权的影响要素,着力研究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构建的学理基础、深刻内涵、文化背景与演进逻辑,从而加快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资源整合、理论建构与影响力提升。
  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新时代构建与完善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根本指导。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源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及其相关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革命政党、团结其他革命政党、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等思想得以有效贯彻,并成为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学理支撑与思想来源。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容不断得以充实,并由此形成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的思想,成为推进新型政党制度建设、构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加强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建设的指导思想。这些思想进一步确认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设计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学理框架,成为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建设的学理依据。
  新型政党制度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新型政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必然发展,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不懈努力与奋斗的必然结果。没有新型政党制度,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更谈不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诚如革命导师列宁所言,只有充分的民主才能保持社会主义的胜利。[9]新型政党制度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致力于追求人民民主的必然结果。新型政党制度建立伊始就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特征,民主精神始终贯穿于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功能与效能之中,贯穿于政治参与、民主监督与利益表达的全过程,是弘扬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最好实践。周恩来认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就是扩大民主。[1]350至于如何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人民民主,当前实践中最有保障、最为成熟、最有成效的渠道是协商,协商的主体是各民主党派以及社会各界的无党派人士,协商的方式是政党协商与政治协商,协商的过程就是全面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过程。
  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文化根源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型政党制度不是舶来品,不是西方制度的移植或嫁接,而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政党制度,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这也是深度解读新型政党制度不可或缺的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丰富,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中庸”“民本”“谦和”等思想是和合思想的外延,是对和合思想的深化。[10]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长期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认可,形成“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