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提升及话语体系构建的内在逻辑/邰鹏峰 马拥军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邰鹏峰 马拥军 日期:2024-03-19 08:50:06
政党政治领域的标志性事件是1905年同盟会成立。当时,众多资产阶级革命者受到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影响,殷切期望将西方的政党制度移植到中国,推动实现人民解放、国家独立、民族复兴。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300多个政党。以辛亥革命为标志,西方政党制度开启了在中国的实践进程,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到开展第一次内阁竞选,从国民党在竞选中胜出到其主要成员宋教仁被暗杀,再到袁世凯公开宣布复辟帝制,西方政党制度在中国的实践遭遇重大波折。此后,中国共产党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援助下对国民党进行改组,由此迈出中国政党制度建设的关键一步。但是,孙中山在政党合作后不久即逝世,随后在国民党激烈的“整理党务”与“清党”活动中,第一次政党合作被迫中断。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日军全面入侵中国,国民党不得不顺应时代的潮流与群众的呼声,再度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深化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实践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聚力解决国共矛盾的各种各样的民主党派,这些民主党派在民族根本利益上与中国共产党是一致的,它们与中国共产党在携手抗日中不断合作,奏出了新型政党制度的美妙乐章,开创了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的先河。正是在这个基础上,1948年,各民主党派结合自身实际与当时革命形势,主动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由此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迈入新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十年“文化大革命”,再到改革开放,新型政党制度虽然经历过波折,但始终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实现制度效能提升。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新型政党制度及其制度效能日益受到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上海社会主义学院等单位先后成立新型政党制度研究中心,推动对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总之,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动实践历史告诉我们,制度效能是构建话语体系、推进国际话语权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前提。
  二、制度效能的全面提升进程承载着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检验制度效能的路径数不胜数,但最根本的路径是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迅速崛起,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切辉煌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动实践。新型政党制度是扎根于中国实际、拥有肥沃土壤的制度,“最可靠、也最管用”[3]。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实践充分证明,新型政党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根植于中国实际,“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鲜明特色”[4]。这是对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充分总结,更是对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充分肯定。这也充分表明,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已经成为构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在这一进程中,衡量政党制度效能的“五个有利于”成为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逻辑起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概念的提出成为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的出台是新型政党制度进入完善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国新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