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推动新时代党性教育触及灵魂  着力提升共产党人精神境界/李庚香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23-11-07 15:42:55
社会中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共同体”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语,与新拉丁语“联合体”和“共同存在物”的意思最为相近,具有集体、团体、有机体的含义。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共同体”以多种形态出现,包括氏族、部落、家庭、国家、市民社会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将“共同体”与“联合体”并用,用来指代一种由个体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在马克思的语境中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或市民社会;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直指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只不过是作为交换价值化身的货币的变化形式,并提出了“货币直接是现实的共同体”[16]的论断。对个体与共同体的论述贯穿于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发展思考的始终,它们作为马克思阐释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对范畴分别具有独特的意指。对不同历史阶段个体与共同体的性质及其关系的阐释就成为可以揭示不同历史阶段特征的一个新颖的视角。在资本主义阶段,共同体是具有抽象性和阶级性的“形式共同体”,这一“共同体只是抽象,对于单个人来说只是外在的、偶然的东西”[16],而处于共同体中的个人能力的普遍性与社会性,仅仅是以外在的或物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个体沦为只是拥有形式上自由的“抽象的个体”,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发生了分裂。因此,要实现个体的真正自由,达成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和解,就需要彻底变革现有的社会关系。“真正的共同体”即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以“人的自由联合”为基础所提出来的未来社会形式,它是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而对未来社会所做的预想。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个体与共同体之间能够达成真正的统一。
  西方文明虽然也有社区、社群的概念,但它是建立在个体本位基础之上的。而中华文明从大禹治水开始,都是从共同体本位出发来考虑问题,从不突出个人、个体的作用。西方式现代化从个体至上走向极端个人主义,与其出发点市民社会一脉相承;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现代性则生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全人类解放”“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指向的都是共同体本位。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但是,对于这一多元复杂共同体,不能仅仅从国家、族群或文化等各单一角度进行讨论,而应是看作是三者的混合体。经历万余年的存在与变化,这一不断更新、不断扩大的复杂系统,长久以来都是其成员认同和归属的共同体。于是,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这一共同体,经历了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应以其特性融合各处人类,共同缔造人类共有的大同天下。许倬云指出,在人类的历史上,中国这个个案,确实是相当特殊。欧洲有过希腊、罗马、教廷这几个大型的共同体,中东也有过伊斯兰的共同体,南亚有过印度共同体。但是,中国这个共同体,其延续之长久,而且一直有一个相当坚实的核心,在同一个地区继长增高,其内容却不断地改变,不断地调适;凡此,都是上述另外那几个共同体不能同日而语的。[17]2建构新的文明体系,是全人类共有与协作的根本。[17]269在许倬云看来,尤其在今天,西方的现代文明本身也已经趋于老化,如何在双重迷失的情
[1][2][3][4][5][6][7][8][9][10][11][12][1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