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推动新时代党性教育触及灵魂 着力提升共产党人精神境界/李庚香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23-11-07 15:42:55
,也是现实的具体的实践表达。评价党员党性教育的成效,必须有现实中的评判标准。人民立场是党最大的政治立场,党性教育的过程必须受人民群众监督,党性教育的成效要由人民来评判,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是新时代党性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
很多人分不清人性、德性与党性的关系。平常我们一般讲人性,主要着眼点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和世俗的趋利避害的特性,在西方往往被概括为经济人理性,属于人的自然、抽象属性和低层次的社会属性。而德性代表的则是人性中的光明方向。我国古代社会特别重视德性,重视道德修养。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8]1《中庸》开篇也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8]7人性和德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的主题,它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特别关注世道人心。儒家的开创者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他更加关注人心端正的问题。他提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8]4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8]18其本质就是正其心、诚其意,通过加强修养达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8]39的至善境界。“思无邪”的意思就是不要想歪了,就是要“正”。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8]28-30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中华文化尚一尚同、尚德尚善、尚化尚通,把道德看作国家治、乱、兴、衰的根本,认为只要“以仁义行者”就可以“得天下”。尽管儒家思想有其历史认知的局限,但它提出和不懈探索的人性与德性话题具有人的属性的根本性和终极价值,其思想智慧和价值理念对当今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熔铸乃至未来世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造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从人性到德性到党性,是一个复杂的质变过程。人性、德性与党性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人性、德性一般讲的是个体,是人之常情、世之常俗、日用常德、个人私德,着重强调的是非政治标准的社会伦理准则。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双重视角看,人性、德性与党性三者之间依次递进并相互影响,即人性是基础,德性在人性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并成为党性的基础,党性则是德性的淬炼与升华。换句话说,人性、德性是党性的前提和基础,党性是人性和德性的集中体现。对一个党员来讲,人性是前提,德性是基础,党性是核心。从“两个结合”的高度来看,党员做人的最高境界应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