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双重空间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空间转向的阐释理路/邓观鹏 顾友仁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邓观鹏 顾友仁 日期:2023-04-19 16:30:11
变迁、类型变化、序列变动等问题缺少深入的关涉,影响了该主题研究的丰富性和全面性。现实问题呼吁理论回应,空间转向为意识形态话语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通过关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空间问题保证现实性和理论性的融合,这样既弥合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之间的张力,也拓展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研究的思维视角。
  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空间转向的生成样态
  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空间转向研究,重点在于明确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双重空间转向过程中传播样态的变化,描述其在主体—客体、内容—形式、供给—需求等方面的变化图景,为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应变力、吸引力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现实来看,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空间转向的生成样态主要集中于话语空间的场域、力量、状态和秩序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一)话语传播空间场域:从“信息孤岛”转向话语传播共同体
  话语具有时间和空间属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话语时空动态变得更为复杂。[3]从“社会—历史”的时空坐标来解释,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始终内嵌于当前中国的社会机制和社会关系,并在中国社会转型和变迁过程中通过空间形态加以呈现、转化,相应地,也随着空间场域的变化加以调整,其实质就是现实空间的主体的现实需求和社会问题在网络空间的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
  在现实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范围受制于时间与空间,存在话语传播场域范围有限、地方单元相对封闭、话语内容时间存续不足等现实问题,表现出空间的有限性、封闭性和时间的单向性、断裂性等综合特征。但网络空间的出现既打破了现实空间中地区的时空隔断状态,也打破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交往、联通和反馈等时空传播限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摆脱了地方空间场域的限制,能够进行空间联通和时间可逆的话语生产与传播,呈现出脱域性和延时性的新型特征。这正如约翰·汤普森所指出的:“在最基本的层面,技术媒介的部署把社会互动与具体场所分开了,因此人们即使不在同一时空背景下也能互动;因为它使人们能经历到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遥远的地方的事件,而这种经历可能回过来引导或激励接受者方面的行动或回应方式,包括集体或协同的行动方式。”[4]
  网络空间将中国各地乃至世界紧密串联,各式意识形态的话语和信息能够在网络空间场域中进行快速传播和顺畅流通,消除了现实空间中的“信息孤岛”现象。这是因为依托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工、储存、转化和查阅的优势,借助官媒、微博、贴吧、搜索引擎、通信工具、短视频APP等多样平台和手段,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有效解决了现实空间中话语信息留存时间短、反馈查阅难、传播速度慢等难题,实现了话语信息的长久性留存和查询无时限,破除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时空壁垒,形成了网络空间话语信息传播“超时破域”状态。这样,网络空间就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话语传播共同体和信息流通共同体,真实而直观地诠释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之含义。
  (二)话语传播空间主体:从单向权威转向多元并存
  从空间结构要素来看,主体既是推动空间从自在向自为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生
[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