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熔铸新时代河南精神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考/李庚香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23-01-18 15:31:35
张买江、韩用娣等一大批红旗渠建设模范。其中,尤为人们称颂的有“血祭太行”的年轻技术员吴祖太,有“阎王殿里报了名”的除险英雄任羊成,还有“神炮手”常根虎、舍己救人的李改云。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冲锋在前、享乐在后、铁骨铮铮、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英雄先锋,红旗渠工程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有81位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林县人民的优秀儿女,将永远受到后人敬仰。
  当年,周恩来总理经常对外国友人说这样一句话:“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长达1500多公里的这一“人工天河”,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这是20世纪60年代响彻中原大地的一曲英雄壮歌,并由此诞生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之所以动人心魄,就是因为它凝结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对于当时的林县县委来说,水,是老百姓心中天大的事,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法。因此,引水,就是当时林县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红旗渠之所以为老百姓称道,就是因为当时的林县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使命,始终把人民的期盼放在心中首要位置。这里,自力更生是根本,艰苦创业是灵魂,团结协作是优势,无私奉献是动力。从自力更生精神上讲,1960年红旗渠工程动工时,国家经济十分困难,根本没有余力支援,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条件困难、环境恶劣的背景下,立足本地条件,依靠群众智慧,勤俭节约建成了红旗渠,谱写了一曲因地制宜、自力更生的奋斗乐章。林县人民不等不靠,更没有伸手向国家要投资、要材料,而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依靠集体力量自己筹划,自己烧石灰、制水泥、造炸药,主动出工出力、自备生产工具,自带口粮、自建营房、自搭炉灶。各级施工组织挖掘潜力,自己制造修理工具,坚持定额消耗,超用不补。红旗渠工程总投资6800多万元,其中85%为林县自筹。历时10年,先后有30万修渠大军鏖战太行,用简陋的工具绝壁穿石,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道。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1966年,三条干渠竣工通水;1969年,红旗渠全线竣工。修渠前,林县的水浇地只有不到2万亩;红旗渠建成后,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截至2020年年底,红旗渠累计引水13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超4700万亩,实现粮食增产18亿公斤。从艰苦创业精神上讲,林县人民立下了“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的豪迈誓言,并将之落实在实际行动中。长616米的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洞中岩石非常坚硬,锤一次钢钎只能留下一个白印。没有大型施工机械,工程难上加难。300余名青年勇挑重担、迎难而上,坚定地表示:“石头再硬,也硬不过我们的决心,就是铁山也要钻个窟窿!”经过17个月的苦战,终于凿通。在粮食紧张、物资短缺、技术设备条件落后的极端艰苦情况下,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靠着苦干、实干、巧干,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顶严寒、战酷暑,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建设难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勤俭节约、顽强拼搏的艰苦创业精神。从团结协作精神上讲,一部红旗渠的修建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修建红旗渠,工程浩大,历时时间长,参战人员多,林县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