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熔铸新时代河南精神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考/李庚香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23-01-18 15:31:35
过程中孕育而成的。林县属于资源性缺水,“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林县缺水有两个原因:一是气候。林县春季多旱少雨,夏季气温较高,雨量集中且多暴雨。年降水量的56%以上集中在7月和8月,从9月到来年6月降水较少,而且林县地势陡峭,沟壑纵横,地表缺乏植被覆盖,水土流失严重。二是地质。林县境内断层较多,大小断层交错出现,地表水大量流失。没有断层的地方,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因为多裂隙和溶洞,地表水漏失严重。个别有隔水层的地方,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开采利用困难。水给了林县最深最疼的记忆。《林县志》记载:从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林县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年次。1959年林县再遇大旱,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旱井也已干涸。严峻的现实使林县人民意识到,在林县境内寻找水源已不可能,必须到境外寻找。在县人代会上,横水、任村等代表团曾向大会提案,要求引漳(河)水入林。为了让林县人民过上丰衣足食的好生活,林县县委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确定了“引漳入林”的发展大计。林县人为什么要修渠?为什么敢修渠?为什么能修成渠?关键在于我们党的坚强领导。是什么让林县人义无反顾到上游太行山深处找水、开渠引水?无疑,正是初心使命。1959年10月10日,林县召开县委全体(扩大)会议,对兴建“引漳入林”水利工程进行专门研究。时任县委书记的杨贵在讨论中指出,有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有人民公社集体力量的无穷威力,有全县人民的巨大力量和支持,有几年来治山治水的经验,我们一定能够实现“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愿望。这就是我们主宰大自然的主动权,我们就是要利用这些大主动,克服水源奇缺的小被动。红旗渠工程的动议和修建贯穿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条红线。为了人民,是修建红旗渠的最深层的动因。正是为了解决林县父老乡亲的吃水和灌溉问题,林县县委才带领人民群众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成功修建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在“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峥嵘岁月里,杨贵等林县县委一班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人间奇迹。20世纪80年代末,林县县委在讨论全县发展大计时高度肯定了精神支撑和精神鼓舞在地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红旗渠精神进行了新的概括,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林县干部群众谱写了“峥嵘岁月战太行”“十万大军出太行”“争创一流富太行”“自强不息美太行”的壮丽诗篇。
一切为民者,民必向往之。为民修渠,赢得百姓的支持与拥护。县委征求意见时,林县百姓说:“国家没钱,我们自带干粮也要修成,这是祖祖辈辈的大事。”林县人骨子里是不甘落后的,红旗渠让他们的脊梁挺得更直。当年修渠,有一首为小推车所作的歌:“山里人生性犟,后面来的要往前面放。”意思是大家一起推车,歇脚时,走在后面的人一定要把车放到前面才停下来。修渠十年,红旗渠工地上涌现出了许多不怕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建设者们自带工具、自备口粮,干部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涌现出马有金、路银、任羊成、王师存、李改云、郭秋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