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领导干部“逃逸式”离职的防治之策/尤 杰 杜胜利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尤 杰 杜胜利 日期:2023-01-18 15:27:01
和政府形象。首先,“逃逸式”离职的领导干部往往经过组织人事部门干部任免的正当程序,在看似合规的形式下离职,因此,在离职领导干部东窗事发后,更容易加深干部群众对组织人事任免工作的疑虑,从而削弱了组织人事部门的权威性,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其次,“逃逸式”离职的领导干部在位时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大搞腐败、肆意敛财,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同时,各种利益的背后是逐渐失衡的社会公平正义的天平,利益集团中饱私囊,加剧贫富分化,触及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导致公众对政府公权力使用的不信任,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再次,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是公权力形象得以维持的重要保证,而“逃逸式”离职的领导干部手握审核、监督、财政等重权,与众多部门人员打交道,其腐败问题往往会牵连多个部门,查处一人基本上是“拔出萝卜带出泥”,影响了相关行业领域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损害了公权力部门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污染了所在单位和地区的政治生态,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领导干部“逃逸式”离职的形成原因
  从主观、客观、现实三个方面分析领导干部“逃逸式”离职的原因,可以发现,“逃逸式”离职背后折射出的是贪腐领导干部的贪婪侥幸心理作祟、监管制度体系不完善、“逃逸”成本低而收益高等因素。
  (一)主观因素:贪婪侥幸心理作祟
  领导干部“逃逸式”离职体现的是其主观上的居功自傲和侥幸心理,是其理想信念的缺失和责任担当的匮乏,是其对党纪国法的无视,对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的漠然。一是禁不住诱惑。部分关键岗位上的领导干部,没有在岗位上好好锤炼自己的品德意志,反而抵御不住外界诱惑,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甘于被“围猎”,以权谋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导致自身陷入腐败泥潭,出现破罐破摔、撒手放纵的心态,这是其“逃逸式”离职的主要动因。二是侥幸心理作祟。领导干部的“逃逸式”离职行为意味着其本身对于违纪违法有一定的认识,即明知自身行为违法,却心存侥幸,认为可以借“逃逸式”离职规避党纪国法的制裁,其主观恶性相对较大,背后折射出的是其扭曲的权力观和价值观。此外,在一些领导干部的思维定式里,离职往往意味着“平安着陆”,对于在自己辞职或者退休后被发现的问题,组织上往往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而其安心在其他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权力余热,游走于政商“旋转门”之间,通过打招呼、说人情等方式,大肆为自己和他人谋取非法利益。[4]
  (二)客观因素:重要岗位领导干部的监管制度体系不完善
  深入分析众多领导干部“逃逸式”离职案件,可以发现,其背后折射的是对于重点岗位人员监督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首先,领导干部在任时防范监督体系的不健全。一方面,单位内部监督存在不足。“逃逸式”离职干部的腐败堕落,往往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行为必定会留有痕迹。一些领导或者同事碍于人情关系,没有很好地落实单位内部监督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之流于形式。单位内部缺乏对违法违纪行为的防范措施,以及警示教育开展不足,加剧了领导干部的腐化堕落。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单位外部监督体现为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