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行政人假设视角下的权力极化及其治理/杨华锋 郑文渊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杨华锋 郑文渊   日期:2022-08-09 11:12:11
权力极化的过程中,一端表现为权力的极大化倾向,在权力扩张的过程中不断侵蚀他者的权力;另一端表现为权力的极小化发展,使得权力差距进一步扩大。在均衡状态下,权力格局是稳定的,其中的权力有其负责的范围。当权力极化现象出现后,极大化权力不断扩张权限范围,而极小化权力则不断收缩影响力,从而导致权力的天平失去平衡,原有的权力禀赋结构被打破。进一步扩大的权力差距又促进了权力极化现象的发展,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极大化权力所能获得使用的权力更多,极小化权力受其影响收缩权力,权力的马太效应由此出现。当一种扩张的权力力量远超过另一种权力,在权力格局中占据主导权时,这种强权在利益的驱使下,会进一步攫取更多的权力,挤压弱者的权力空间。在这种力量悬殊的状况下,弱权会进一步收缩自我影响力,保障自我安全,以此来维护仅有的权力空间。由此,权力原有的平衡格局也就不复存在了。
  再次,社会道德失序风险。权力极化会导致社会道德混乱。其一,权力掌有者利用公权谋取私利、设租寻租,造成行政伦理和道德缺失,导致社会道德失序。官员通过公权力和职务上的便利谋取私人利益,凭借“走后门”“托关系”的方式违法违纪帮助他人,久而久之,社会中解决人民问题的正式渠道就会被荒废,都通过非正式手段来解决问题或谋取非法利益。另外,有权力就有影响力,有权能带来利益,这样一种观念和现象使得社会普遍追逐权力,个体对权力充满欲望,不再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而是借权力的潜规则达成个人目的。其二,权力极化使得其影响力不断扩大,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张,从而进一步对社会文化、制度进行侵蚀,社会系统受其影响不能很好地自然运转。在权力支配型社会中,权力的力量高于一切,影响着规章制度的确立,破坏社会公俗。政府立法的出发点是良性的,但政府的规定使得权力在扩张过程中对原有的社会公俗造成了破坏。其三,权力极化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行政个体为了维护自身安全选择逃避责任,明哲保身,拒绝承担权力所带来的责任,懒得作为或者不作为,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降低。因此,在权力秩序的严重侵蚀下,原有社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秩序在新的权力社会不再适用,各种违背社会公俗的事就会让人啼笑皆非。
  五、风险治理的策略讨论
  首先,需要重视权力的自生产与调控机制。权力本身具有自我扩张性,权力在产生之后,就会不断地自我证成。越是有权力,就越是想取得更多的权力;同样,个人也具有获得权力、追逐权力以及使用权力的冲动,有着占有更多权力的欲望。二者共同促进了权力极大化现象的产生。诚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满足公共事务治理的需要,适当的权力成长是必要的。另外,权力只有遭遇生长瓶颈时才会显现抑制与约束性。权力的扩张性和抑制性好比蜗牛的触角,一旦有外物触碰便马上缩回。当监督机制过于强势时,权力就表现为一种收紧状态,呈现出一种极小化倾向。在严格的制度压力下,权力不能进行很好的扩张,一旦扩张速度过快或者在使用中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就会受到严格的抑制和打压。当这种抑制达到一定次数或水平时,权力就会主动选择自我收敛。那么,如何有效把握权力的自生产与调控机制呢?第一,使权力结构体系的静态结构达到平衡。权力结构的制衡实质上是权力格局中的博弈,权力博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