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基于组织内外双向视角的基层干部“失语症”治理/李红光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红光
日期:2020-04-08 12:13:04
导的漠视和同事的排斥,其就会迫于各种压力由活跃变为沉默。尽管有一部分基层干部愿意牺牲自身利益来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但他们的真实有用的想法在这样的氛围下也只能是毫无价值可言。事实上,基层干部处于整个官僚行政体系底层,有着很低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往往认为单独一人是不会对整个组织产生影响的,只能选择沉默。
三、组织外部视角下的“失语症”病因
除在政治体系内保持沉默之外,基层干部的外界沉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这种现象被称为组织外沉默。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基层干部也不会轻易表明自身的真实想法,在媒体和公众面前展现的态度往往是“不知道”“别问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组织内部压力的溢出效应
全面从严治党在不断加强,各级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强化,处罚力度和问责力度不断加大。基层干部同样受到了来自上级的纪律和规定方面的压力,这种政治态势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领导干部的行为,但也使得基层干部的集体“失语症”被强化了。对于很多基层干部来说,他们面临的不仅是工作范围内的监督和检查,还有来自“八小时之外”的监督,有的地方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还在不断细化和加码。正所谓言多必失,为保万无一失,沉默对于基层干部来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即使在外界环境中,基层干部也能够感受到来自行政体系的压力,这势必会使得其格外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免出错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互联网对基层干部的压力传导
互联网加快了信息与舆论传播,使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顺畅,但对于基层干部来说,他们的话语很有可能成为被传播、被讨论的对象,这就使得其发言面对着来自整个社会的压力。一方面,政府工作本身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互联网的发达使得社会民众参与政治的机会增加。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一件事在民众看来可能很简单,可以很快得出结果,但因这件事涉及政府多个部门,需要很多流程,还要参考很多法律,所以结果迟迟不出,造成民众期望落空。这时,如果基层干部挺身而出发表一些观点和言论,那对于他本人来说就是“以身试险”,因为这时民众很有可能将对政府整体管理的不满转化为对该名干部个人的不满,以至于引来舆论审判和抨击。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强大的录音和录像功能会使得基层干部的一些个人看法被传到互联网上,一些不良媒体出于商业目的对此进行恶意炒作,刻意歪曲基层干部的言论。而政府相关部门为了尽快平息舆论,不得已会对发表言论的基层干部做出处分。因此,基层干部往往有着很高的敏感性,出于自保的考虑,在组织外部保持沉默。
(三)基层干部语言应对能力不足
基层干部本应该深入基层,及时了解人民疾苦,解决人民问题,但现阶段,很多基层干部怕吃苦,不愿下基层。特别是基层干部年轻化趋势显著,这些基层干部都是从家门到校门,再从校门到机关门,缺乏实践经验,一直以来也是以政府内部工作为主,体制内的思维、语言使其对外表达能力、应对能力不足。在遇到舆情事件和突发事件时,他们缺乏充分的应对准备,发言水平不高,以至于引来媒体和公众的质疑。甚至有些基层干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