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新常态下腐败治理突破“污水缸”效应的思考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董 娟 日期:2015-12-07 16:21:12
巨的。改革的风险很高,这一点毫无疑问。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不面临腐败治理这一顽疾的困扰,即便是最廉洁的国家,也是耗费时日将腐败治理纳入一项系统工程进行逐步完成推进的。当前,我国存在诸多论调,认为腐败治理通过运动式、密集式反腐反贪即可实现,显然,这一论调既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现实,同时,对于腐败治理的阶段性也认识不清。腐败治理本身并非单纯地惩治贪腐,而是涉及党的执政合法性、公共资源有效分配、行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风气、环境资源合理利用等诸多方面。“因此,衡量腐败所造成的损失,并明白腐败不能在顷刻间被彻底清除,就变得十分重要。在许多情况下,试图彻底地清除腐败(如果这一目标真的能够达到的话),不但代价十分高昂,而且还可能会影响公共部门的正常运转。”(杰瑞米?波普:《制约腐败——构建国家廉政体系》,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二)切割政商关系,还原政府角色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对于腐败问题的关注似乎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政府改革目标始终是如何更快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这一永恒主题,由此,对于政府、市场关系的界定,一度出现政府直接介入市场、政府办企业、政府主导市场、政府规范市场等政商合作、政商合体的行为方式。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政商关系开始步入紧密互动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经济特区的开辟、内地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逐渐形成了一个由点及面搞活经济、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在我国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同时,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导向使得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经济增长放缓时期,并未反思放缓根源,转变政商发展思路,治理严重的腐败问题,反而走向了改革的反面,继续扩大和加强政商结合的行业、力度与速度,即20世纪90年代末期推行的涉及民生的最为重要的三大改革: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住房货币化。过分追求政商结合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与经济发展速度,是我国在30多年增量改革中最大的成效,也是后期改革最大的、最为致命的弱点,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忽略了三个最为重要的问题,政商结合的合理时间点、政商结合的合理尺度以及政商切割的时机与方法。以上三个关键问题的忽视,导致了官商勾结、腐败肆虐,并已经渗透于工、农、兵、学、商各个行业、各个角落,从中央、省、市、县、乡到实行居民自治的村,腐败无处不在。腐败恰似一剂慢性毒药,不仅影响了党政机关正常运转,损害了司法公正,还毒害了整个社会的风气,“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绝不是危言耸听。因此,治理腐败刻不容缓。尤其是当下,我国已进入存量改革时期,腐败问题再不解决,将会给我们党乃至国家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三)推进纵、横向分权,合理设置政府权限
  纵观发生在我国垄断行业的诸多腐败案例,主要是一种体制性现象,具体来说,就是由于在该行业存在较严重的行政性垄断而引发的腐败。因此,我国的腐败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源自体制设置下的行政性垄断造就的恶果。集权加垄断造成了当前我国腐败治理的困难。因此,目前除了加强行政审批权力下放改革之外,还必须进一步加强纵、横向两个维度的分权改革,打破政府在政策制定、执行、审核、监督等方面的行政性垄断,这样才能真正破解一把手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