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新常态下腐败治理突破“污水缸”效应的思考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董 娟
日期:2015-12-07 16:21:12
:《新加坡的威权政治及其历史走向——基于政治生态系统的分析》,《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围绕腐败治理不断加大法律、制度建设,围绕腐败设置的相关法律、政策、规章、制度日渐完善。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政治生态的恶化造成了一个滑稽却令人无法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围绕腐败治理不断加大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腐败案件层出不穷、触目惊心。当前形势下,官场潜规则、“亚文化”大行其道,团团伙伙、问题官员、带病提拔、裙带腐败、宗亲腐败、家族腐败、圈子文化盛行,渗透、侵蚀着我国的政治生态,同时,政治生态的恶化又为腐败行为的发生提供了诸多庇佑和土壤,开始从选拔用人、官员升迁、官商勾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卖官鬻爵、欺上瞒下等所有可能的细节进行权力寻租,并形成了一个从上至下,遍布各个行业、领域、系统,无孔不入的腐败生态环境,最终从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腐败的治理难度。
(三)社会风气恶化
清《御制人臣微心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层累而下,诛求勿已,害必加于百姓,而患仍中于邦家,欲冀太平之理,不可得矣。”可见,官场中诸多恶习,如若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形成一个以官本位为中心的权贵阶层,不仅恶化政治生态,破坏正常的社会流动,形成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权贵垄断,社会阶层固化,社会公平正义无法实现,久而久之,最终从上到下会形成一种以官本位为中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追逐权力、追逐金钱、攀比成风、崇尚奢靡、笑贫不笑娼、道德失守、缺乏底线的社会风气,进而影响社会正常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运行规则,后果极其严重。
二、当前我国腐败治理难度空前的根源
当前我国腐败治理难度空前,然而,究其根源,主要源自权力集中、叠加使得腐败成为一项低成本、高收益的活动。
(一)权力集中,官员牟利能力巨大
1.权力过于集中,一把手腐败严重。截至2014年8月17日,中纪委公布的440起查处案件中,“落马”的县处级以上一把手为166人,占比超过三成。其中,有113名一把手官员来自党政机关,占比达69%;23人来自事业单位,占比14%;17人来自国企;13人来自人大、政协系统。原因何在?权力过大、过于集中。“国情决定的现行制度下我国长期奉行‘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各级党委分管干部任免的具体制度使得一把手在实际上牢牢操纵干部任免权,并由此权驱使、支配其他的任何权力,例如行政权、执法权、司法权、监督权,一把手腐败成为目前我国腐败的重灾区。”(任建明:《怎样合理制衡“一把手”的绝对权力》,《国家治理》2014年第12期)
2.权力集中,逆向淘汰严重。在以委任制、任命制占主导地位的干部人事制度下,由上到下的任用升迁制度,导致了一切以上为准,一切围绕上级尤其是上级主管领导的喜好行动的权力运行规则,上行下效,层层如此,使得选拔任用机制逆向淘汰,干部人事制度逆行。以茂名窝案为例,窝案爆发前的几年里,茂名买官卖官风气盛行,成为官员中半公开的秘密,民间甚至流传着从科长数十万元至副市长数百万元的“价目表”。在主要领导“引领”的腐败之风下,茂名“不跑不送,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