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地方政府权力“瘦身”与领导方式转型的探索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王兴盛
日期:2015-09-21 17:47:45
清单的透明度。权力代表着责任和义务,职能部门要逐步形成有着自身特定职权的角色和定位,实现群众诉求与职能部门工作的无缝对接。再次,要强化监督。自上而下、从里到外地把公共资源的使用公开化,通过纪委监督、媒体监督、群众监督等多种方式,让全社会参与进来。
(三)转变方式
1.变专断为民主。首先,要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扩大是一种逐步扩大、稳步扩大,不能急于求成;有序给出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扩大的限度,即政治参与增长的速度与规模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一致。其次,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既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既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再次,要多与群众商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
2.变人治为法治。人治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痼疾。人治体现的是长官意志,不需要按照法定程序办事。变人治为法治,首先,要转变观念,培养法治思维,树立法治精神,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应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的原则,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定程序。其次,要依法行政,增强法治能力,善于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严格依法办事。再次,要不断强化法治意识,自觉养成学法、崇法、尊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坚决清除和改造不符合法治要求的意识和习惯,树立正确的权力意识、正当程序意识、权力的节制意识、自觉守法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最后,要营造法治文化氛围,引领群众有效克服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法、信关系不信法、信钱不信法、信领导不信法等非法治文化现象。
3.变封闭为开放。封闭的领导方式导致高度的权力集中,形成的是“家长制”“一言堂”和“万马齐喑”的强烈反差,主要领导把大事小事都包揽起来,副职和普通工作人员只能俯首听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冲击了长期稳定的社会结构,领导与被领导的界限被打破,这使得领导活动趋于透明化,也要求领导方式的开放化。开放的领导方式,首先,要求领导者应具备良好的心态,既善于用权,又善于分权;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团结合作。领导者应以开放的态度,给被领导者以更多的空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其次,要求领导者树立威信,通过自己的坦诚、公正、能力让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感到可靠、可信、可敬,值得追随和拥护。再次,要求领导者推行办事公开、透明用权,凡是办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凡是能够公开的用权行为,都要向干部、群众和社会公开。通过实行办事公开,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抑制权力腐败。最后,要求相关部门通过立法形式,明确规定政务公开的原则、范围、方式,以及公民个人所享有的了解、问询等权利,增强公民对政务的了解,以便于监督。
4.变刚性为柔性。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往往使被领导者在领导者面前有着一种敬畏感、拘束感,不能畅所欲言。刚性领导方式偏重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