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官场帮派的形成与强化因素及消解之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都瑞成 陈志军
日期:2015-09-21 16:11:25
做法有着更强的控制力。同时,官场帮派的核心骨干分子也能够用自己的权威协调内部矛盾,铲除内部异己分子,与帮派以外群体或个人协调关系等等,使帮派保持相当的弹性协调能力。
(二)入帮则顺、无帮则难的局部不良官场环境
社会上某些地区或领域之所以官场帮派横行,出现“塌方式”腐败,原因之一是局部形成了官员入帮则随心所欲、不结帮则处处艰难的不良官场环境,成为强化帮派结构的“沃土”。一是局部存在着帮派势力取代党政领导的事实。在局部范围内官场帮派的力量过于强大,以至于垄断了党政领导权。他们以党和政府的名义制定政策、任用干部、管控社会资源,表面上打着为国为民合理合法的旗号,实质上干着建立“帮派王国”的勾当。党和政府的权威性被官场帮派篡改转化为控制社会与管理自身的强大力量。二是局部形成了投帮靠派的潜规则。局部范围内官员追求政治进步,企业家和商人追求经济利益,必须以加入帮派至少是不忤逆帮派为前提,形成了“只认帮派不顾国法”的官场和商场潜规则。三是局部充斥着以帮派为荣的思想舆论。有什么的现实就会衍生什么样的思想,在官场帮派实质上控制着党政领导权的局部地区或领域,必然会出现以加入帮派为荣、以没能进入“圈子”为憾的现实思想。它对该范围内的官员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扭曲了某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从政观,在灵魂深处撒下帮派思想的“毒素”。
(三)清除帮派现象的手段相对滞后乏力
中国共产党对领导干部拉帮结派问题始终高度警惕,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官员管理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教育和纪律约束,而运用法律武器的全面性和坚决性都很不够,导致官场帮派现象无法遭到与其巨大破坏性对等的严重惩处。事实上,一定数量的拉帮结派官员职务不断提升,个别的还窃取了省部级乃至国家层面的权力。清除官场帮派的手段失之于缓、失之于软,客观上助长了官场帮派的嚣张气焰,帮派勾结愈加广泛和紧密。
三、消解官场帮派形成与强化因素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依法治国特别是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官场帮派现象受到有效遏制。然而,滋生与助长官场帮派的诸因素中,有些可以立竿见影地消除,而有些则只能日久见功地缓解。当务之急是运用法律、纪律和行政手段,快速形成官员不敢拉帮结派、不能拉帮结派、不需拉帮结派的政治局面。通过坚决治理和长期教育,最终达到党政官员不想拉帮结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理想高度。
(一)保持高压打击态势,使拉帮结派的代价远大于收益
坚决贯彻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战略决策,对官场帮派高压严打,使拉帮结派者付出高昂的政治、经济和人身自由代价,是威慑与限制官场帮派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一是加大对拉帮结派官员的惩处力度。对经过事实认定的官场帮派行为,彻查参与帮派活动的全部人员,给予刑事、纪律、经济和名誉全方位严肃处理。纠正用纪律处分代替法律处罚、用行政处理代替经济追究等避重就轻的错误做法,让他们付出惨重的代价。二是适度增大拉帮结派的负面影响范围。对拉帮结派官员只追究本人责任的做法,符合现代法治精神,也避免因株连扩大而引起社会混乱。然而,从实际情况看,许多拉帮结派官员的行为,其家人、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