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基于互联网思维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致群 刘叶婷
日期:2015-01-05 16:55:34
外结构性因素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内结构性因素包括政府价值取向、行政文化、组织机构、官员素质及政府能力结构等,政府外结构性因素主要源于政府与市场、社会间竞争、合作和反对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两个维度来研究互联网思维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影响和作用。一是从政府自身出发,探讨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提升政府自我治理能力,只有先“自治”方能“治他”。二是分析互联网思维如何影响和作用于政府与其治理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政府的“他治”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尝试基于互联网思维对政府治理现代化之“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具体架构如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自治”能力与“他治”能力的现代化—基于互联网思维优化“能力”模型的有效路径。按照这种递推研究思路,逐步细化,在互联网思维语境下,从治理思维、治理结构、治理关系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如何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程度。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提升政府“自治”和“他治”能力的分析
(一)基于互联网思维提升政府“自治”能力
政府“自治”能力是为了保证政府职能的有效完成而运用资源的能力,强调的是政府作为行动主体的行为能力。根据内因外因论,政府内部性因素诸如价值取向、机构设置、职能分配、权责关系、能力结构等,是决定政府创新能力的关键性变量。我们主要从政府服务力、政府公信力、政府执行力和政府决策力四个方面来分析。
1.政府服务力。2014年7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一份报告,针对数字政府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相应建议,以帮助政府加强与公民和企业的联系,其中一个核心价值就是强调从根本上改变“以民为中心”的方法,促使其向“以民为驱动”转变,这种转变是互联网思维在政府治理模式上的一个重要体现。“以民为驱动”的政府服务模式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服务精神上,政府要用互联网时代的服务精神去挖掘社会需求,也要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手段去治理国家,尽可能多渠道广泛了解公众之所需,倾听公众之所想。在服务方式上,互联网用户思维使得政府服务更加透明、灵活和亲民,政府通过提高政府流程与运作的透明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在政策制定、政策实施等环节上尽可能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加需求与供给过程的透明度,提高公众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在服务模式上,政府把自己定位为“社会服务商”,在服务过程中要形成“业主思维”,加强政府与公众间的互动,根据公众需求的不断变化提供更为精准的产品和服务,逐步打造更有针对性的“主题服务”、更加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更加积极主动的“推送服务”、更加优质的“增值服务”等。
2.政府公信力。公信力建立在公众对政府权力认同的基础上。6亿多网民、400多万个网站的现状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全民传播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言论传播的第一平台,成为公众评估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自我营销思维、社交思维和用户思维等,改善政府形象,扩大影响力,提升公众信任度。一是自我营销。政府也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