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8月下期

“乡愿”文化对治理能力的多维度消解及其破解之策/易星同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易星同 日期:2021-09-27 16:36:05
  
  【摘  要】治理视域下,“乡愿”不仅作为一种政治人格,更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从多维度消解着治理能力,影响治理权威的效力,破坏治理秩序的确立,阻滞治理机制的运行。消解“乡愿”之害,儒家提出返经以求中庸之道,但是践行不易;从当代中国治理实践的经验来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并吸收借鉴儒家政治文化的合理要素。
  【关 键 词】“乡愿”;政治文化;治理能力;治理现代化;儒家
  【作者简介】易星同(1991— ),男,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
  【基金项目】贵州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后脱贫攻坚时代贵州贫困治理模式转型研究”(项目编号:黔教合YJSCXJH〔2020〕111)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1)16-0110-04
 
  一、引言
  “乡愿”概念肇始于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就有“子曰:‘乡愿,德之贼也’”的评述。孔子将貌似忠厚良善、实则混淆是非观念者定义为“贼”,将此类人的言行界定为“乡愿”。“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84孔子和子贡的对答虽未直接提及“乡愿”,但是,在孔子对众人所喜者的“善”和对众人所恶者的“恶”的看法中,强调君子应为善者所喜、为恶者所恶,从实质上表明了其对有“乡愿”形迹者德行的怀疑态度。其后,“亚圣”孟子在同万章的对谈中详论了“乡愿”为孔子所不喜的缘由:“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1]390孟子强调对“乡愿”恶行诘责的现实困难,指出了“乡愿”自身作为“德贼”的实质与其“乱德”的危害。
  当代学界对“乡愿”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乡愿”概念误用的纠正。何立洲指出,由于“望文生义”,人们常常将“乡愿”误用为回乡的愿望;而在儒家经典的话语体系中,“乡愿”应是指伪装为忠厚者而戕害道德的“德之贼”。[2]二是对儒家“乡愿”观点进行梳理。刘云超强调,儒家认为“乡愿媚柔而不立”“乡愿诈伪而不诚”“乡愿逐利而忘义”“乡愿似是而非是”[3],儒家“恶乡愿”的根本原因是其原则性缺失、虚伪性突出、义利观错位、原则性模糊。三是试图连接儒家“乡愿”观和西方哲学。刘林静由“乡愿”之“行为在于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只求安稳于世”所传达出的“媚于世”的状态,将其与海德格尔“此在存在的‘非本真状态’沉沦”进行比较,指出海德格尔对“乡愿”的认识与儒家的差别在于不持道德评判,但依然希望人们脱离“沉沦”。[4]沈宝钢指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