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8月下期

“乡愿”文化对治理能力的多维度消解及其破解之策/易星同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易星同 日期:2021-09-27 16:36:05
出,在黑格尔法哲学中,伪善有“盖然论”“抽象的善”“讽刺”三种形态,“乡愿”因其“自以为是”而始终将自我动机定性为善,否认自身的伪,因而接近“抽象的善”的伪善形态。[5]四是以史为鉴,将“乡愿”作为政治人格来讨论。葛荃强调“政治人格观念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论域之一”,对晚明东林士人关于“狂狷”“乡愿”与“伪君子”的观点进行分析,指出“乡愿的学理之源在‘性无善恶’说;乡愿的道德本质是‘自为’,表面忠信的实质是私心和私利;乡愿的道德表现似是而非,虚伪乖巧。乡愿在调节社会关系上不分是非,圆滑媚世”,突出其媚俗、媚雅、媚时、媚权的特点。[6]
  “乡愿”作为一种仍然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有关人们行为特征和现象描述的概念,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影响,既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态度,更是部分人奉为圭臬的处世信条,因此,与其将“乡愿”视为一种狭隘的政治人格,不妨更为全面地将其视为一种政治文化进行研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思考作为政治文化的“乡愿”对于治理能力的消解并探寻化解之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乡愿”文化对治理能力的多维度消解
  治理的内涵在于“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共需要”[7]21。也就是说,治理是由公共权威、管理规则、治理机制、治理方式共同构成的,这体现了治理能力的结构和要素。“乡愿”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不论是作为一种政治人格,还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都在多维度消解治理能力,阻碍公共权威的确立,阻挠管理规则的实施,阻滞治理机制的运行,妨碍治理方式的有效运用。
  (一)“乡愿”文化影响治理权威的效力
  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古代中国,权威确保了社会秩序(即“天道”)和社会道德伦理(即“纲常”)的存续,使得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兴盛不衰,这与儒家重视权威所产生的优势不无关系。儒家权威的核心“三纲控制系统”是以“仁、义、忠、孝”在家庭中所体现的自然情感建构而成的理性权威,而不是非理性权威。同时,在传统社会,秩序的有效确立也必须依赖权威的存在,稳定的权威是统治有效展开的基础。在当代社会,从理念上治理替代了统治,但是治理追求良好秩序和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同样需要权威来确保其实现。然而,治理所需要的权威并不一定是政府,统治所依赖的权威却必定是政府。因此,统治和治理不是靠是否存在权威来区分的,恰恰相反,相较于统治,治理是对权威的发展和优化。“乡愿”文化不仅在古代消解着统治权威,在治理现代化时代同样阻碍着公共权威作用的有效发挥。
  公共权威是当代中国治理的关键。一方面,从当代治理的共性来看,治理理论指出政府和市场都存在失灵现象,所以传统社会的“单中心治理”模式往往是导致社会失序的深层原因。要避免“单中心治理”模式形成的失序现象与管理无力困境,实现善治所要达到的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需要依靠有力的公共权威的塑造和巩固,这是公共权威作为当代中国治理关键因素的前提。另一方面,从当代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