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8月下期

“乡愿”文化对治理能力的多维度消解及其破解之策/易星同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易星同 日期:2021-09-27 16:36:05
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沉渣相融合,进而对治理机制的良性运行产生阻碍。
  2.“乡愿”在治理中将媚世心理表露无遗。治理必须在政治生活中才有其存续的意义,而治理所要追求的善治同样是良好政治的体现。从基本功能上看,大众的政治心理是“政治生活的晴雨表、政治活动的一面镜子、大众要求的表达途径之一”[9],因此,政治心理作为良好治理乃至善治的“晴雨表”,应当准确反映由治理活动所展现的政治生活;作为政治表达途径,应当使得治理机制运行顺畅、高效。但是,“乡愿”更多体现出的是以“性无善恶”理念支撑起的“自为”且“似是而非”的道德,在外表忠信下包藏私心和私利,是一种虚伪乖巧、圆滑媚世的政治心理。因此,在治理机制内,“乡愿”会导致政治心理反映治理活动的“晴雨表”功能失效,导致审视治理得失的“镜子”功能扭曲,导致表达治理诉求的“路径”堵塞。受“乡愿”心理影响的个体一旦形成群体,其对治理的危害不可小觑。
  3.“乡愿”在治理中仅有私利而弃绝公益。治理的目标是善治,“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7]59,是要以合理的社会管理活动做大、分好公共利益的“蛋糕”,治理活动的中心和重心都在公共利益。但是,“乡愿”作为“德贼”,在价值追求上体现的是自私自利。从治理“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有效、参与、稳定、廉洁、公正”的基本要素上看[7]59-60,“乡愿”会损害治理合法性,令治理失去人心;损害治理秩序,让治理无序运行;降低治理透明性,让治理难以捉摸;逃避治理回应性,让治理“自说自话”;弱化治理有效性,使治理低效运行;阻碍治理有序参与,使治理缺乏支持;动摇治理稳定性,让治理难以持续;危害治理廉洁性,使治理难以惠及大众;损害治理公正性,导致治理目标错位。因此,“乡愿”实乃大同理想与善治目标之敌。
  三、对“乡愿”文化消解治理能力的破解之策
  “乡愿”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而“政治文化常被定义为那些‘硬’的政治、制度或体系所无法解释的剩余类别,或者说是囊括了那些政治本身无法解释的因素的黑箱”[10],因此,对其进行规制较为困难,也难以一蹴而就。但是,创设“乡愿”概念的儒家和当代中国成功的治理经验都能为解决该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案。
  (一)儒家以中庸化解“乡愿”之害,虽然可行,却践行不易
  儒家认为“乡愿”是“小人”,只有返经寻求中庸之道才能消除其危害,因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1]150。学者邓晓芒指出,这种方法是“朱熹提出十六字心传,即《尚书•大禹谟》中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人心是很危险的,道心是非常微妙的,要把握中庸之道,把握这个点”[11]。然而,回到经典之后,人们对于“乡愿”是怎样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否可以真的达到等问题又难以把握和回答了。面对中庸之道的践行,孔子也感到很为难,认为“民鲜能久矣”“道其不行矣夫”[1]150,表示中庸之道难以施行。具体而言,孔子指出用中庸之道化解&ldq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