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7月下期

乡村积分治理过程中的公共性重塑及其逻辑——以S省L村积分治理为例/石东伟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石东伟    日期:2020-08-24 15:27:39
  【摘  要】乡村社会公共性的流失已成为掣肘乡村治理的一大难题,如何重塑乡村公共性是推动乡村治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积分治理是当前一些地区乡村治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治理措施,该措施通过对乡村公共规制的重建、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共空间的重构和公共精神的培育为重塑乡村公共性提供了可能。积分治理之所以能够促进乡村公共性的重塑,其背后的逻辑在于该治理方式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利益、社会关系、道德三个层面的有效嵌入。发挥积分治理对公共性的塑造作用,应因地制宜地将建构性治理与内生性治理进行有机融合。
  【关 键 词】乡村;积分治理;公共性;重塑
  【作者简介】石东伟(1988— ),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C936;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0)14-0034-04

 

  随着我国现代化及城市化的推进,乡村社会也随之发生诸多变化,其中公共性的衰退趋势愈发显著。公共性的衰退使农民不得不独自面对各种挑战和风险,“靠自己而活”和“为自己而活”。[1]在此情况下,乡村社会逐渐演变为既缺乏农民之间的横向联结又不能很好地进行整合的“马铃薯”式社会[2],并产生了只强调个人权利而忽视个人义务及他人权利的“无公德的个人”[3]。

  在我国乡村治理实践中,为推动治理能力的提升,各地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形成了多样化的治理模式。许多模式对重塑乡村公共性起到了促进作用,并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积分治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方式,目前在湖北、山东、宁夏、河南等省份的一些农村地区得到了应用推广。本文沿袭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对S省L村乡村社会积分治理的实地考察,运用集体座谈和个人深度访谈的方法,将问题聚焦于积分治理对公共性建设有无可能作用及其背后的逻辑,以期通过对该问题的探究为乡村社会公共性的重建提供参照。
  一、积分治理过程中乡村公共性的重塑
  L村位于所在乡镇的东北端,靠近海洋,渔业发达。村庄有950人,其中党员35人。村庄耕地1800亩,山地1400亩,年集体经济收入50多万元。笔者于2019年7月到L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的积分治理情况。L村的积分治理是以L村《征信管理办法》为制度依据来开展的。该制度是在征求村民意见基础上制定的,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它通过量化赋分的形式,将村庄治理内容细化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社会公益、公共秩序、文明道德、村居建设等11个方面,每个方面再细化出具体的行为内容,并赋予相应的加减分值。在具体的运行中,积分治理依照L村《征信管理办法》规定的行为内容和分值,由专门的记分员将村民的优秀表现和不良行为记录下来,分别给予加分奖励和减分惩罚,并由专门成立的信用管理议事会每月审核后公示。每个村民的基础分设置为1000分,每年年底根据村民的加减分情况计算出村民的总分,并根据村民总得分评定出相应的等级。在积分结果应用方面,主要是以正向激励为主,通过设立信用基金和与集体收入分红挂钩的方式,对积分达到不同等级的村民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从而增强积分制度的执行力。积分治理主要是从公共规则、公共空间、公共服务、公共精神四个维度推动乡村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