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0年7月下期
乡村积分治理过程中的公共性重塑及其逻辑——以S省L村积分治理为例/石东伟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石东伟
日期:2020-08-24 15:27:39
治理的耦合实现了乡村经济、社会与道德资源和力量的有效协同,产生了“1+1>2”的效应,并从公共规则、公共空间、公共服务和公共精神四个方面推进了乡村公共性建设。同时,由于积分治理对乡村公共性的建设既关注了公共规制、公共服务等外在维度,又顾及了公共精神等内在维度,实现了公共性建设中的内外互促、全面推进,更有利于公共性的重塑。
L村的乡村社会积分治理为重塑乡村社会公共性做出了示范,提供了经验和参考,但我们也应该看到,L村积分治理的开展有赖于相对宽裕的村集体经济,那么村集体经济不发达的村庄如何应用这一制度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扩大积分治理结果的应用,将其与村庄内部的就业机会、评奖评先机会以及干部选拔考察相关联,以此实现对村民的有效激励。总之,对于这种治理方式的借鉴和参照,一方面要把握积分治理制度制定、运行和结果应用的精髓,充分调动和灵活利用刚性约束力量和柔性内生力量;另一方面要根据各地的资源和条件,做到因地制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积分治理的作用来推动乡村公共性建设。
参考文献:
[1]吴理财.论个体化乡村社会的公共性建设[J].探索与争鸣,2014(1):54-58.
[2]吕方.再造乡土团结: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与“新公共性”[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33-138.
[3]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M].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261.
[4]徐勇,吴毅,孙龙,等.农村社会观察(五则)[J].浙江学刊,2002(2):90-98.
[5]张良.村庄公共性生长与国家权力介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4-32.
[6]吴理财.乡村文化“公共性消解”加剧[J].人民论坛,2012(10):64-65.
[7]贺美德,鲁纳.“自我”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M].许烨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35.
责任编辑 介明菊
E-mail:ldkxjmj@163.com
电 话:0371 - 639190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