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0年7月下期
乡村积分治理过程中的公共性重塑及其逻辑——以S省L村积分治理为例/石东伟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石东伟
日期:2020-08-24 15:27:39
有服务和奉献精神及较好的品质,因而能够在村庄中获得比其他村民更多的认可和尊重,也往往在村庄中更有面子和地位,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相反,个别缺乏公德的村民往往得分较低,不仅不能得到物质奖励,还会被认为道德水平低下,影响其在村庄中的社会地位。积分治理对村庄社会评价的嵌入使乡村公共性建设借助社会内部的规制力量强化了激励和约束作用,为公共性的建设积聚了更多的社会力量。
(三)道德嵌入:公共性重塑的内在核心
道德嵌入是指积分治理的精神内涵与乡村的道德要求相一致,并且通过积分治理的推行使乡村道德水平得以提升。积分治理对道德的嵌入首先体现为其在指引和规范村民行为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与村民对道德的理解和期待相契合。比如《征信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社会公益、文明道德等内容的精神内涵与村民对“扶危济贫、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期待相一致,使村民能够将遵循积分治理制度的行为看作是讲文明、讲道德的,从而增强了其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在积分治理的过程中,村民按照《征信管理办法》的规定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内化为自我观念,由外而内地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道德水平的提升能够使村民摆脱个人利益的桎梏,从他人和集体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将“无公德的个人”转变为“有公德的个人”,并在涵养公共精神的基础上实施交往、合作行动,破解“集体行动的困境”,从而推动乡村公共性建设。道德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只有在积分治理长期推行的过程中才能循序渐进地得以实现。在L村推行积分治理的实践过程中就经历了从村民抵触到村民自发行动的过程。在积分治理推行之初,个别村民因为不习惯积分制度的约束而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在这一阶段,L村通过突出利益奖励和运用社会关系的方法来增强村民对制度的遵从。随着积分治理的坚持推行,一方面,积分治理效果的显现使村民切身感受到了村庄生产、生活、人际关系和道德风气的积极变化,对这种治理方式产生了信任和认可;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外在约束下,村民在不断的行动实践中将制度的外在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将行动外在驱动力转化为内在驱动力,从而实现了从抵触到自觉行动的转变。这两个阶段的转变既提升了村庄整体的道德水平,同时也在道德水平提升的基础上推动了乡村公共性的重塑。
三、结论
公共性是一种团结和谐的氛围,是一种互助友爱的精神,也是一种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规则,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乡村公共性能够使村民以组织化的方式来面对农村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尤其是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更需要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当前乡村公共性不断流失的局面与治理要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已成为掣肘乡村振兴的一大障碍,因而如何推动乡村公共性重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乡村治理必须解答的问题。L村的积分治理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建构性治理与内生性治理相耦合的治理方案,一方面,积分治理通过建构的方式制定制度、实施利益奖惩,用带有刚性约束色彩的建构方式推动了乡村公共性建设;另一方面,积分治理通过对社会关系的嵌入和对道德的嵌入,充分发掘了乡村社会的柔性内生力量来推动公共性建设。在积分治理过程中,建构性治理与内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