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4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8月下期

包容性创新视角下地方领导扶贫能力建设研究/宋 洁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宋 洁 日期:2019-08-12 16:24:26
  【摘  要】基于包容性创新理论,对2013年—2018年中央及省级发布的扶贫绩效考核体系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扶贫绩效考核主要有以下特点:突出成效、注重结果,精准管理考核的比重比较大,聚焦了精准的过程要求,对脱贫支持条件和环境创设的考核比重较低。因此,地方领导要转变扶贫理念,聚焦精准,重视脱贫支持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创设,提高利用互联网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资源动员能力。
  【关 键 词】包容性创新;精准扶贫;地方领导;扶贫能力
  【作者简介】宋洁(1981— ),女,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地方政府治理。
  【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推进国家治理精细化的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BZZ053);河南工程学院博士基金项目“县级政府能力及其评价体系研究——以河南省四个县为例”(项目编号:D2014031)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9)16-0047-04  

 

  当前,我国扶贫攻坚形成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各司其职、合理攻坚的扶贫工作机制。基层党政领导是落实具体扶贫项目、安排扶贫资金、完成脱贫任务的第一责任人。2016年出台的《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成为考核当前地方领导班子精准扶贫绩效的主要依据。

  领导干部扶贫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各种扶贫项目效益情况以及基层矛盾解决情况。绩效考核是对工作成效的测量,是对干部工作情况的客观评价,也是激励更多基层干部弥补不足、发挥潜能,从而主动进行能力建设的风向标。包容性创新与精准扶贫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存在高度契合,应用该理论分析当前我国中央与省级单位扶贫绩效考核体系,能够反映当前脱贫攻坚工作评价体系的包容性程度,避免扶贫过程中出现绩效损失,矫正绩效偏差,为党政领导主动提高扶贫能力指出方向。
  一、包容性创新与精准扶贫的契合及相关研究
  包容性创新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包容性增长。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指出,包容性增长是指经济增长的真正价值在于让大多数人受益,而共享收益在于机会平等。之后,包容性增长逐渐被包容性发展代替。包容性发展侧重于社会因素,比如人力、教育、卫生等,追求权利、机会平等与利益共享。2004年,Prahalad将包容性发展与创新理论相结合,提出金字塔底层战略。他认为,全球经济金字塔底层的贫困群体蕴含着巨大财富,如果企业可以通过商业创新更有效地服务于穷人,就能够创造出经济与社会等多元价值。[1]包容性创新强调创新的参与度和广泛性,特别鼓励弱势贫困群体的参与;为这些弱势贫困群体创造机会,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从根本上达到改善其经济、思想、健康状况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整体的包容与稳定和谐。
  2013年,精准扶贫的提出使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成为当前扶贫工作的具体要求。包容性创新与精准扶贫既有理论上的共同点,也有现实融合的基础。精准扶贫强调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个体和不同致贫原因,采取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民生兜底等,由“输血式”扶贫转变为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