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4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8月下期

包容性创新视角下地方领导扶贫能力建设研究/宋 洁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宋 洁 日期:2019-08-12 16:24:26
“造血式”扶贫,重视贫困地区脱贫能力建设,这些原则与包容性创新所主张的提高贫困群体生产、消费和创业的热情,提升自我致富的能力一致。同时,精准扶贫最终要实现缩小贫富差距、区域协调和谐发展、人人共享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与包容性创新中的公平、平等发展的价值导向也是一致的。因此,包容性理念对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而精准扶贫也是实现社会包容性发展的重要步骤。
  有学者从包容性视角研究扶贫,指出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和对劳动力的吸纳是解决贫困的根本之道。因此,精准扶贫开发就是要为扶贫对象提供更多的参与经济增长的机会,并向扶贫对象提供广泛而精准的社会服务。[2]精准扶贫政策具有关注身份差异的主体包容,利益诉求差异的包容,以及反哺机制、激励机制和组织机制的包容。正因如此,在精准扶贫中,多元主体互动,多重利益关系互构,通过提升贫困主体的内生脱贫能力,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资源配置,最终带来乡村治理新格局。[3]可见,扶贫开发的阶段性、长期性及艰巨性,与包容性创新理论强调为贫困群体参与发展、参与创新创造更多机会相呼应。
  二、包容性创新视角下精准扶贫绩效的分析逻辑
  包容性创新的分析框架,总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主体多元化,强调社会全体人员的参与;二是鼓励为弱势群体提供政策条件、营造社会环境,创造其参与经济发展的机会和途径;三是不断提高贫困群体自身素质技能;四是贫困群体共享发展成果。
  立足包容性创新理论,精准扶贫过程中地方党政领导班子能力的分析逻辑在于:第一,包容性创新的投入,与精准扶贫过程中地方领导班子运用财政资金、分配各项资源的能力相耦合;第二,包容性创新强调对贫困群体的消费激励作用,与精准扶贫过程中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通过精准管理提供符合贫困地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相耦合;第三,包容性创新鼓励贫困群体参与经济发展和创新过程,与精准扶贫过程中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激发贫困群体自我脱贫致富热情、培养其致富的能力相耦合;第四,包容性创新的多元参与导向,与精准扶贫过程中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动员社会资源、创设脱贫环境的能力相耦合。因此,本研究以精准投入、精准管理、脱贫支持条件创设、脱贫环境创设与扶贫成效五维度分析框架为基础,下设具体指标为分析单元,对中央及省级单位颁布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编码分析。
  三、研究设计
  (一)分析单元和数据来源
  笔者通过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个省级扶贫开发办公室的网站,公开收集2013—2018年的中央及省级单位颁布的扶贫绩效考核的有效政策文本30份。其中,中央文件4份,安徽省4份,广西、青海各3份,湖南、河北、广东、辽宁各2份,贵州、陕西、黑龙江、甘肃、四川、山东、内蒙古、浙江各1份。
  (二)精准扶贫绩效体系的测量方法
  本研究采用五维度编码,涉及32项具体分析指标。第一维度精准投入:资金投入、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人员投入。第二维度精准管理:精准帮扶、领导组织协调工作机制、政策规划、监督检查、目标责任制、扶贫队伍建设。第三维度脱贫支持条件创设: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技术文化支持、教育培训支持、金融支持、特色产业支持、就业援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