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2月中期

调适和兼顾人情的儒家智慧及其当代领导学应用/韩中谊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韩中谊 日期:2018-02-28 16:43:12
  【摘  要】儒家所谓人情包含至善之性、伦理规范、心理状态和个人欲求四个维度。其重视调适和兼顾人情之思想,在文化自信中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后,能够运用于当代领导科学之中。当代领导者要调适人情,培育和乐居处与中正平和的良好心态、勤政爱民与关怀弱势群体的为政情怀、公私分明与廉洁自律的高尚节操。当代领导艺术需要兼顾人情,运用严宽相济和知人善任的用人艺术形成和谐工作关系,运用和而不同的交往艺术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运用寓教于爱的相处艺术维系良好亲友关系。
  【关 键 词】人情;儒家智慧;领导修养;领导艺术;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韩中谊(1984— ),男,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MYZX201728);广东省扶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MYZX201743)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8)05-0053-04
 
  一、儒家人情观的内涵与功能
  (一)情性——作为至善之性的人情
  至善之性在儒家心性之学中具有奠基性地位,是道德建构的基点。孔子倡导“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居处不安,故不为也”的方式使行为合乎“仁”。孟子进一步强调人人皆有“四端之心”,能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仁义互补、仁智互补、仁体礼用,构成了儒家至善情性论述的特色。
  其一,恻隐是对受难者的不忍,是与弱者一体连枝下的切肤之痛,从而激励主体保持善端、持续向善、成就善德。其二,“羞”是对弱者的不忍而引发对自身错失行为导致他人困厄的羞愧,“恶”是对他人伤害弱者的行为感到憎恶。仁义结构是孟子“性善说”的核心,它把扬善与去恶紧密结合起来。[1]仁义从功能上互补,如羞恶之义不仅有助于消除自身错失和外在恶源,也能对所谓妇人之仁起到纠偏作用。其三,辞让则是出于对“涂有饿莩”下的弱者身处水深火热之境的不忍、惠爱与让利,推扩为“无所争”“辞让之心”的内在心境,转化为人伦互动、物质交接、仪节程式当中的礼让行为。其四,是非之心是理性与情感交融下的道德判断,即朱熹所谓“合乎天理之正,而即乎人心之安”。
  为了保有推扩至善之情性,宋明儒学家关注“气质之性”,尤其围绕着“格、致、诚、正”展开了论述。他们对人性之善持有更加强烈的信仰,对成德有更高的期许和更紧迫的意愿。他们从理想层面强调人人皆有成就圣贤人格的可能,而又从现实层面强调人的禀赋不同于成德的艰辛。因此,志为君子者应该激发人性中蕴含的善端,体认万物一体之仁,消除意识中的未善之念,对个体的错失严加自省。
  当然,志为君子者扮演文化精英的角色,保持对社会风尚的引领和对他人成德的激励,但又应当避免标准过于严苛,要对人性中的现实不完满持某种程度的宽容。正如孔子所说,“君子求诸己,小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