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2月中期

调适和兼顾人情的儒家智慧及其当代领导学应用/韩中谊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韩中谊 日期:2018-02-28 16:43:12
必要的忧愁与烦恼。同时,也有助于党员干部避免有小小善德或点滴政绩就沾沾自喜,保持积极进取又谦虚谨慎的良好心态。
  当然,儒家道德修身方法也需要与现代心理科学互补,要尽量消除社会压力与负面情绪的各种根源,拓宽释放压力与情绪的途径,运用更多心理疏导方法和社会工作手段,纠正错误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促进党员干部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
  (二)培育勤政爱民与关怀弱势群体的为政情怀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员干部行使权力、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法理根据。在基于理性法则而构建的政治论述之外,党员干部也要注重情感的激发、认同与共鸣。
  首先,强化勤政爱民和为民服务的情操。习近平在山东菏泽考察调研时,曾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表明,儒家通过激发爱民如子、与民同乐的情感来强化以民为主的观念,通过激发惠爱百姓、体恤民情、尽到民之衣食父母之责来推行养民富民、让利于民、不争民利的举措。这有利于激发党员干部对权力来源于民、权为民所用的情感认同,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激发党员干部体恤基层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促其创新推出更多勤政爱民与改善民生的为政举措。
  其次,仁爱关怀和积极扶助弱势群体。儒家的仁爱精神发端于恻隐,是对受难的不忍、一体连枝、感同身受才强化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党员干部不仅要加强和改善民生,统筹好各种资源以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让鳏寡孤独者、残障人士、下岗失业者、外来务工人员等得到社会救助;同时,在“八小时之外”也要推己及人、仁爱他人、以情情,参与慈善事业,投入扶危济困行动,为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独居老人、心理障碍人士等链接资源,指引救助途径,在自身知识能力范围内提供个性化帮助。
  再次,倡导正确的荣辱观和羞耻感。时刻保持不忘良知以求心安的意识,保持“吾日三省吾身”的慎独精神,能够从情感上遏制个别党员干部的堕落与沉沦,使其形成对侵吞扶贫济困款项、错误决策而损害民众利益、推行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依仗权势欺压百姓、懒政懈怠等倾向的负罪感、自责感、愧疚感、羞耻感、不安感,从而遏制其“不作为”与“乱作为”的内心冲动,保有共产党人为民谋幸福的“初心”。
  (三)培育公私分明与廉洁自律的高尚节操
  儒家基于血缘人情的伦理规范,具有理想诉求、价值引领、规范行为的意义,但现实的运用远比理论复杂,还会出现某种程度的纠结。这集中体现在公私的分际与张力上。例如,家族内无私之爱容易越界,不顾他者与社会的利益而沦为狭隘的家族主义与裙带关系。地缘情结与熟人网络,有时成为排外的借口,甚至导致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这究竟是儒家的规范未得到落实,还是儒家本身的思想缺陷?
  笔者以为,站在儒家的立场,其思路有二:一是“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要重视规则的适用范围与适度划界。二是既倡导“大义灭亲”又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在不违背重大政治原则时,对人情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