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2月中期

调适和兼顾人情的儒家智慧及其当代领导学应用/韩中谊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韩中谊 日期:2018-02-28 16:43:12
积极进取的精神用在治国安邦,则又应当是需要弘扬的内在心态。
  (四)情欲——作为个人欲求的人情
  儒家之情,有时还指情欲。《荀子?性恶》对“性”“情”“欲”从同一层面来理解,将人的情欲分为感官欲求、贪图安逸、追逐功名利禄、对他人的嫉妒心等,并将之视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而非孟子所谓的动物性。与生俱来的人性本无善恶,但“从其性,顺其情”则会导向“争”与“乱”。因而荀子强调对情欲的节制与调适,引向对人类文明的建构,即“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与荀子相类,《礼记?坊记》载:“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朱子语类?卷十三》载:“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儒家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目的在于消除超出人的基本需求的欲望,如私欲、淫欲、贪欲等,同时,肯定人的合理情欲。不仅强调先“庶矣”,再“富矣”,后“教之”,即重视养民、惠民、富民的政策设计,对君子而言也是“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同时也强调“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即通过“节欲”与“养欲”来调适人类欲望并与社会物质财富相辅相成。
  以历史眼光而论,欲与物的协调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跟不同文化传统所崇尚的人生追求亦有关。因而对于“灭人欲”的具体内容,我们需要因时损益。儒家的“情欲说”提供了一种正确对待情欲的思想框架与基本原则,不仅意在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修炼完善的德性人格,而且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与和谐。
  二、基于调适人情的当代领导者修养
  儒家基于人情而修身养性,成就圣贤人格,是对社会精英提出的要求。这对于当代领导者修养依然具有借鉴价值。
  (一)培育和乐居处与中正平和的良好心态
  在急剧变迁的社会转型中,在高强度、严要求的管理服务工作中,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复杂的人际互动中,当前党员干部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与生活境况。反观传统,儒家非常重视调适人情以保持内在自我世界的和谐,吸收其思想资源有助于保持党员干部的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
  首先,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社会,依然有必要倡导珍视和体认真情,树立良好的家风、社风与政风。实际上,维系夫妻的恩爱和睦与相互扶助,促进亲子的相亲相爱与沟通互动,建立既互爱互助又遵纪守法的亲友关系,形成体恤理解、协商合作、谦和礼让的工作关系,有助于党员干部安居乐业和人际和谐,有助于其在承担责任中安身立命,减少负面心理的外在来源,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要。
  其次,疏导内在情绪并保持中正平和,依然是领导干部应有的心态。党员干部要强化对社会政治理想信念的情感体认,注重对儒家仁政、大同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探寻其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相通性,增强持守仁爱他者、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等崇高道德的定力,以一贯原则应对世事变迁。这将有助于党员干部超越患得患失的一时算计,防止盲目攀比与追求虚荣所导致的心理失衡,避免喜怒无常的情绪波动,减少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