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10月中期

循吏文化与当代官德建设/李悦田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悦田 日期:2017-12-05 16:49:10
  【摘  要】中国古代就很重视官员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培养。在当代,官员的自身道德水准既关乎其立身也关乎治国。循吏是古代官德的标准形象和具体表现,循吏文化的产生是传统道德政治影响下的结果。《于清端公政书》收录了清朝于成龙为官各个时期的公文书信等文本文献,通过这些能够还原堪称循吏典范的于成龙的为官历程。研究《于清端公政书》,解析循吏文化对官德建设的启示和意义,可以让循吏文化发挥超时空价值,为推动廉政建设提供更多的思想支持。
  【关 键 词】循吏;官德;政治生态
  【作者简介】李悦田(1984— ),女,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室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
  【中图分类号】D26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7)29-0027-04
 
  对官员的制度性约束机制建设是目前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但非制度性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官德是形成有效治理、约束权力运行的非制度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循吏文化可以为当代官德建设提供很多启示和借鉴,本文研究范本选择的是《于清端公政书》,这是汇集清代名吏于成龙所著条陈、奏稿等,经由后世门人子孙编撰而成的清代著名政书类文献,详细记录了于成龙由州县官而荣膺封疆大吏一路兢兢业业、循法奉公的全部历程。我们由此来了解循吏文化的真正内涵和具体实践,以及其对提高当今中国政府官员的道德素养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一、循吏文化的渊源和内涵
  “循吏”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所撰的《史记》,在《太史公自序》中解释道:“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1]1569所谓循吏者,要遵守法度、遵循天理,其行动和做法都有规则约束,不逾越尺度和界限。由于《史记》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历来史书撰写多为循吏作传。《汉书?循吏传》颜师古注云:“循,顺也,上顺公法,下顺人情也。”[1]1455对循吏的内涵有了更多的拓展,强调了为官者应该贴近与关注底层百姓,除了奉法循理,也要在乎民意民情。
  到唐代,循吏文化出现了新变化,科举制度的日渐完善打破了门阀壁垒,使一大批有学识、有抱负的寒门士子得以进入官场,这些人对民间疾苦颇为了解,为官作风比较干练务实,朝廷也越来越倾向于倚重此类人才。受科举考试内容取向的影响,儒家的忠君爱民思想被确立为官吏的主流意识,魏征进谏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名言更加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并也以此为衡量循吏的重要指标。
  宋朝是我国古代监察考核制度大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宋代对地方官的监察覆盖范围多元而全面,不但检举贪赃枉法,还监督怠惰昏庸、督促防灾荒政。严格的监察也从侧面促进了循吏文化的更大发展,使其内涵更加规范化和体系化。
  《明史?循吏传》将目光集中于有政绩而未被擢升高品的地方官员。《清史稿》撰写在此方面沿袭了这一做法。《清史稿?循吏列传》撰述者夏孙桐在《清史〈循吏传〉编辑大意》中写到,循吏入传之标准有三:其一,官阶以终于监司(布政使、按察使及道员)为限;其二,主要政绩发生在任内;其三,必须廉、能,缺一不可。[2]纵观各史所作《循吏传》,记录的大多都是地方守令,能入朝堂者多记述于名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