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12月下期

制度领导力的内涵意蕴与提升路径/何丽君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何丽君 日期:2022-01-26 09:15:38
治理的不确定性,促进组织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制度变迁须综合考量制度情境与文化。制度情境与文化由长期演变而来的文化习俗、行为准则等构筑而成,难以短期内发生剧烈变迁。一旦激进式制度变迁与制度情境变迁产生激烈冲突,制度变迁就可能背离良好初衷甚至造成破坏性后果。与制度情境相匹配的渐进性制度变迁有利于人们认同与接纳制度变迁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有效促成制度变迁预期目标的实现。诸多领域的制度变迁都是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与鼓励下,少数地方政府积极进行制度创新,而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制度扩散呈现出波浪式扩散、自上而下式扩散的特征。在制度扩散进程中,简单跟风模仿的较多,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进行制度创新的不多;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由先发展地区向后发展地区、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制度扩散速度快,效应显著。为有效推进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动力机制要从集权向分权转变,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动力与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动力交互作用,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相辅相成,因时因地制定制度,维系制度体系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在制度设计、基层试点、深化扩散、成熟固化的多元博弈进程中稳步推进渐进式制度变迁,实现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动态平衡,推动制度变迁适应当时的制度情境,促进组织健康和长远发展。
  (三)割裂与整合:强化制度领导的整合机制
  制度难以贯彻落实的原因之一,在于制度制定与制定执行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与张力。在府际关系中,中央、省、市党政机关多侧重于制度设计,依靠制度设计与监督执行推动依法治理;县、乡镇政府部门则是制度执行的主体,是受规制约束的主要对象。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面临的关键问题均存在较大差异,难以用同样的硬性制度规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情境的复杂性和制度的多样性,人们不可能理性而周密地考量所有的制度和情境组合,更不可能预测所有制度组合的效果,因此,理性、周密且完备的制度并非事先预设而来,而是在执行过程中逐渐优化与完善的。制度并非完全束缚个体领导力,而是让个体领导力在制度框架内运作,制度执行者具有根据制度环境的变化进行选择的工作自主性与自由裁量权。制度设计与执行是一种博弈过程,化解与缓和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冲突成为制度变迁的关键。
  随着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多元治理主体在制度生成中的冲突愈发复杂与激烈。身处不同职位、手握不同权力的治理主体对于制度生成的影响力各异,领导干部在制度生成的冲突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与相对优势,因而,领导干部是否拥有民主意识与决断能力,尊重多元治理主体的利益诉求,通过协调小组、听证、征询意见等协商方式达成制度共识,对于制度效能提升而言至关重要。在环境不确定、经验不足或是地区差异巨大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应对制度类型进行审慎辨析,根据制度环境、发展阶段及人们共识度的差异性,在制度设计中体现出不同类型与不同程度的制度模糊,在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工具等方面适度留白,吸纳不同的部门、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制度供给与建构,用开放的制度供给模式适应不同制度情境的多元需求,使制度更契合具体情形。此外,应采取“在执行中优化”的柔性制度设计模式,让制度执行者担任探索者与优化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