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11月下期

制度整合式治理替代运动式治理的创新优势与路径构建/董明伟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董明伟 日期:2021-12-22 10:12:04
  【摘  要】运动式治理具有领导高度重视、跨科层、高强度的特征,其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取得治理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难以常态化、不符合依法治国理念、造成政府部门推卸责任等。制度整合式治理是超越运动式治理的新型治理模式,是政治、意志驱动的临时性治理向法律、制度驱动的常态化治理的转变,有助于突破政府行政碎片化困境,提升政府内部整合性;促进形成多元治理新格局,吸纳市场与社会力量;持续性整合,促进治理常态化发展。构建制度整合式治理,应变革行政体制,完善整体性治理制度;明确治理清单,促进政府部门权责优化;联动与网格化,整合政策执行协同合力;吸纳社会力量,完善多元治理新格局。
  【关 键 词】制度整合式治理;运动式治理;治理模式;多元治理
  【作者简介】董明伟(1978— ),男,江苏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讲师,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发展与治理、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1)22-0058-04

 

  一、运动式治理的逻辑与优缺点

  运动式治理是一种典型的集中配置资源方式,是党和政府通过政治动员、组织宣传等方式统合治理资源、实现治理目标的过程。运动式治理的治理对象往往是一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或者棘手问题,在有限时间内常规治理模式无法完成任务时,就会采取运动式治理。[1]
  运动式治理可视为对科层治理的一种补充,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第一,运动式治理的产生是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运动式治理往往出现在基层,基层治理为众多因素所影响,其中领导意志、领导偏好就是基层治理中的关键因素。当上级领导高度重视某一事项,基层又未达到相关标准时,就借助运动式治理的形式来完成上级要求,一般来说,上级领导的级别越高,基层采取运动式治理的范围和力度越大。第二,运动式治理具有明显的跨科层特征。科层制的典型特点是层层分布、条块分割,在运动式治理情境下,单靠某一政府部门或者某一级政府是难以解决问题的,这时就需要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但跨科层能够实现的前提是运动式治理发起者即高层领导的充分授权与政治压力,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打破科层形式。第三,运动式治理的高强度运行。运动式治理的目标是在短期内实现常规治理不能完成的紧急任务,因此,执行与执法的高强度自然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另外,有学者认为运动式治理属于补救性措施,这就意味着当时情况已经非常紧急,需要基层政府下大力度进行整治,并且大量的人员与资源聚集也需要治理任务尽快得以完成,否则容易引发次生性问题,这些都要求运动式治理的高强度运行。
  运动式治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治理模式,它常常与常规科层治理进行互补,很多地区实行运动式治理是因为其确实存在着一定优势。第一,补偿科层治理漏洞。在很多情况下,科层治理会出现滞后与偏差,通过科层制本身又难以纠正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式治理能够打破科层制的原有规则与程序,通过资源整合及时保障已偏离的事态重新回归。第二,维护政治权力合法性。当遇到突发性事件时,如果政府不能快速处理、有效解决,政府行政能力就很有可能受到质疑,人民利益得不到保障的威胁感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