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1年10月下期
乡村治理逻辑与村干部的变通执行——以X村清洁取暖为例/张 梦 许佳君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 梦 许佳君
日期:2021-11-17 17:20:18
治理身份,在具体的治理情境中会产生治理的逻辑冲突,导致国家政策的变通执行。不过,双重逻辑下的变通执行并不意味着对政策精神的背离,相反,结合地方性知识因地制宜执行政策,也是对政策的有效执行。首先,依据村庄实际情况对政策文本予以重构,表明村干部并不是机械执行政治任务的工具,凸显了其对乡土社会的关怀。村干部通过调整性执行来满足村民的需求,有效强化了村民对清洁取暖政策的认可度与接受度,有助于实现国家意图在乡村社会的渗透。其次,村干部基于双重逻辑而进行的政策规则再造,虽加大了政策投入及监督成本,放慢了农村地区实现能源清洁化、散煤治理的步伐,却缓解了因严格执行任务引发的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紧张态势,使得来自国家的政策规定以一种乡土社会普遍认同的方式得到贯彻执行。再次,合理的政策变通有利于推动取暖能源向清洁化转变。国家通过强力措施,要求村民改变长久以来的取暖习惯,这种急剧转变方式引发了许多村民的不适。村干部在巡查上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了村民喘息的机会,却也让村民逐渐意识到使用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逐步促使村民在取暖方式上由形式化向实体化转变。总体而言,村干部基于双重治理逻辑考量带来的变通式政策执行实际上保障了政策的稳步推进及乡村治理成效。
因此,对变通的研究不能倾向于做简单化的道德批评。如果只是单向度地看到村干部采取变通执行的举动,而没有深入探究这一举动的生成背景,考察双重治理逻辑对当下乡村治理的影响,便无法观察到其对乡村治理的积极作用。这也提醒我们要意识到,政策执行不仅是国家政策嵌入乡村社会的过程,也是与村庄的非制度形式及社会文化相互建构的过程。简言之,有效的政策执行与乡村治理离不开正式的政策执行结构与非正式的社会网络结构的融合。
五、结语
政策执行和基层实践问题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采取微观视角以X村的清洁取暖电代煤政策为研究对象,将政策执行过程置于科层体制与乡土社会共同体结构中进行研究,关注作为政策实际执行主体的村干部进行的策略选择,揭示其变通执行的行为逻辑。
变通是处于特殊行动情境下的村干部基于双重逻辑做出的行为选择,认识这种行为以及理解其带来的结果对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水平以及乡村治理成效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现实的政策执行不仅取决于适宜的政策文本、充足的行政资源及忠实的执行主体等,同时还深受执行环境的制约。政策执行研究需要深入具体执行场域中去,熟知乡土社会的逻辑与规则。其次,明确村干部的角色和定位,充分发挥其政策执行的正向功能和作用。国家依靠掌握地方性知识的村干部将政策落实到乡村,并不仅仅是利用科层体制压力套牢村干部,更需要考虑到现实利益及熟人社会的评价对村干部的影响。再次,政策在村庄的变通实践揭示出科学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结合的重要性。政策执行者须重视科学知识的适应性问题,避免规范性政策文本脱离本土现实,导致执行过程出现水土不服。
参考文献:
[1]钟兴菊.地方性知识与政策执行成效:环境政策地方实践的双重话语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7(1):38-48,155-156.
[2]刘祖华.村头官僚、政策变通与乡村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