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5月下期

权力结构的再生产: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固化的生成机制研究/唐 朝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唐 朝 日期:2021-06-25 16:23:43
果固化的表现与生成机制
  基于数据分析,本研究先描述绩效评估结果固化现象及其生成机制,作为解释性研究基础。同时,识别导致评估结果固化现象的三个因素:在指标设置阶段,主导部门存在偏好问题;在评估计分阶段,责任部门存在矛盾立场;在结果确定阶段,主导部门的政治理性挤压技术理性。
  (一)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固化的表现
  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虽然越来越复杂,量化指标比重也在不断上升,但评估结果依然缺少说服力。通过访谈发现:“两办”、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发改、财政、经信等部门的绩效排名长期占据前十位,而档案、统计、税务、气象、妇联、团委、残联等部门的绩效排名则长期垫底。
  将受访者对这一现象的描述整理归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以部门职能确定考核结果。换言之,部门的职能越重要,考核结果越好;反之,考核结果则较差。例如,受访者A称,“考核结果固化在我们省直部门考核中很普遍,都是以部门的职能定结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包括我们省委编办肯定都在前面”。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部门的绩效排名相对固定。政府核心部门、大部门绩效考核结果排名靠前,弱势部门绩效考核结果排名靠后。例如,受访者C表示,“大部门和小部门的绩效(考核结果)排名相对固定,像组织部、宣传部这种党委大部门,工作多,压力大,排名长期靠前;而像团委、妇联这种小部门,工作少,压力小,排名就靠后”。这种以职能定结果、一出考核方案便知结果的绩效评估,难以体现部门的努力程度与贡献,使得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形式化、走过场。
  (二)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固化的生成机制
  1.指标设置:主导部门的偏好问题
  在压力型体制下,政府中的绩效主导部门为了如期完成年度目标,以量化考核指标为主,逐层分解、逐级发包、层层加码。[4]在指标确定的过程中,主导部门负责人过于关注量化结果,而失去了对部门行为的引导力。一方面,指标设置重现象轻实质,难以体现部门的努力程度。例如,受访者F指出,“采用税收额对税收部门进行绩效评估并不合理,税收额高低取决于企业,税收部门难以通过部门努力提升评估结果……有些工作,哪怕你再努力,考核结果也不会理想”。另一方面,指标设置重实绩轻潜绩,造成部门轻视那些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例如,受访者B指出,“有些工作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有些工作属于‘看不见,摸不着’类型,如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有些工作是基础性的,是其他工作的一个环节或者组成部分……这些工作都不纳入考核,小部门自然得分就少了”。
  在指标发包的过程中,主导部门按照部门的权力和地位分配指标,进一步强化了部门间的地位差距,消解了弱势部门和小部门的积极性。一方面,按照部门的职能分配指标,核心部门自然占据了优势地位。例如,受访者C称,“根据地区发展战略,负责经济发展的部门工作压力大,工作相对重要,团委、妇联等边缘部门,不能说工作不重要,工作也重要,但是相对于经济部门而言,工作压力、难度、考核频率较小,这些经济部门承担了更加重要的任务,因此要给高分”。另一方面,按照部门的指标数量赋分,导致绩效评估以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