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1年3月下期
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变迁中的结构逻辑与历史思考——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唐琦玉 彭春瑞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唐琦玉 彭春瑞
日期:2021-04-25 10:52:01
现实生活中同一类制度在不同国家产生不同的政策效果的原因时,必然会考虑到宏观制度背景对制度安排的影响。具体来说,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是在国家既有的基本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影响下诞生的,不同时期的宏观制度环境则导致干部人事制度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新生的中国政府不仅面临着国外霸权主义的威胁,也面临着国内经济衰败、政权不稳、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我们党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强调党对国家的绝对管理,对各部门、各单位的干部实行集中统一任命、委派和调配。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开展,干部队伍不断扩大,党中央逐步建立起分部分级干部管理体制。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干部人事制度适应了政治经济结构高度一体化的模式,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多年的干部管理体制暴露出权力过于集中、干部队伍缺乏活力等弊端,迫切需要改革。经济环境的变化诱发了政治体制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了两次政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蕴含于机构改革之中。一方面,改革领导体制,废除干部终身制;另一方面,精简机构人员,使干部队伍得到优化。过去由国家对干部统一计划、统包统分的局面慢慢改变,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也开始向现代的公务员制度转变。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组织人事工作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新经济体制的要求。进入21世纪,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以民主政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各项社会改革陆续开展,对政府的执政能力与公务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法治化建设也需要及时跟进,党和国家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实践基础上完成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制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并且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党在国内和国际上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执政环境。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在此背景下再次得到修订。
微观变量与制度:微观政治变量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尽管历史制度主义把制度分析放在核心地位,但历史制度主义者们更倾向于将制度与其他相关政治变量一道定位于因果链之中,比如社会经济发展、利益与思想观念等微观变量。因此,干部人事工作的相关制度选择同样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利益、思想观念等微观政治变量的影响。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干部人事制度植根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其工资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必然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经济基础薄弱,资源十分有限,工资福利待遇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效率、效益等要素催生了公务员考试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新的干部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而完善。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