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2月下期

邻避事件的风险演化机制研究——以M市P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陈 辉 柳泽凡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陈 辉 柳泽凡    日期:2021-04-01 17:01:39
突的风险演化机制问题。研究发现:在邻避风险演化过程中,不同群体在风险感知敏锐性、风险传播角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邻避项目临近小区业主、环保组织成员、项目所在地区邻近同类项目已建成设施附近居民,这三类群体均有较强的风险感知能力,在风险传播过程中充当积极分子的角色,分别在线上和线下开展活动。其中线上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讨论交流传播信息,推动网络舆情发展;线下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各种形式的非官方活动,起到一定的号召和组织动员作用。在邻避冲突中,环境风险过渡到社会稳定风险的关键环节是有关政府部门对诉求的不当回应。其实,在邻避事件的初始阶段,群众的不满情绪主要是指向邻避设施本身,当群众的情绪表达没有得到及时、正面、积极回应时,其不满情绪就开始转向政府并进一步增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邻避冲突中的社会稳定风险不仅仅是群众邻避情绪的简单汇集,而是在官民互动过程中生成了新的风险因素并成为冲突事件的催化剂。在邻避事件各风险要素之间,并不是环环相扣的链式反应,而是形成了风险叠加效应。在演进前期,主要表现为敏感群体的环境风险放大;在演进中期,主要表现为媒体的风险传播和社会动员;在演进末期,主要表现为风险人群与政府的博弈。其中,演进末期是决定邻避冲突是否爆发的关键。风险人群的组织化程度、行为是否保持理性和克制、政府能否恰当应对,均决定着事件的走向。
  在P项目事件中,风险人群与政府的博弈主要沿着两条路径展开:第一条是由环保志愿者组织的、通过签名和听证申请活动进行的理性的、有组织的邻避行动,总体上保持着秩序。第二条路径是规划地周边居民自发的,其组织性较弱,行为逐渐由小规模汇集为大规模,是情绪愈发激化的抗议活动,最终演化为非理性的冲突事件。第二条路径中的风险含量要比第一条大得多,更考验着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从风险演进的角度来看,治理邻避问题除了要改进政府的决策模式、落实公众的参与权,还应该注重两点:一方面,在项目立项前,针对敏感群体的风险评估要落实到位。敏感群体不仅在感知过程中容易放大环境风险,还有能力借助现代传媒传播和放大风险,从而动员更多民众参与,将邻避问题扩大化和复杂化。值得强调的是,政府有关部门要重视和环保组织之间的沟通互动。环保组织的组织性和动员能力,可以成为政府消除群众邻避情绪进而化解邻避危机的抓手,政府应将环保组织及其成员变为治理邻避问题的资源。另一方面,政府要提高治理邻避事件的能力,针对民众合理诉求,不仅要及时、公开回应,避免因不回应和不当回应引发的不满升级,还要建立一套系统的风险防控机制,把项目开发、群众参与和政府回应等环节纳入制度化轨道,减少多主体博弈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而有效降低重大污染型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风险。
  
  
   
  
  参考文献:
  [1]黄有亮,张涛,陈伟,等.“邻避”困局下的大型工程规划设计决策审视[J].现代管理科学,2012(10):64-66,78.
  [2]娄胜华,姜姗姗.“邻避运动”在澳门的兴起及其治理:以美沙酮服务站选址争议为个案[J].中国行政管理,2012(4):114-117,99.
  [3]曾繁旭,戴佳,王宇琦.技术风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