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11月下期

地方治理现代化实践“遇冷”困局及其应对策略——基于地方官员的深锚/王远才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远才 日期:2020-12-14 16:17:25
怎样的态度、行为。地方治理现代化实践“遇冷”问题,也是地方官员所选择的态度、行为的结果。所以,中央政府应该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对地方治理现代化的执行主体(地方官员)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通过正确的激励导向实现预期政策目标。从中国的改革发展历程来看,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更多关注社会治理问题的阶段。因此,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政府更加关注社会治理问题,从顶层设计上渐渐发生转向。但是,具体到地方政府的关注点转向,在不同的地方官员身上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时延”,而中央和上级部门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尽可能缩短这种“时延”。
  2.利益固化藩篱。“利益固化的局面从根本上阻碍着国家治理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成为现阶段国家推进治理现代化进程的限制性因素,破除利益固化成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8]地方治理现代化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单理解为政府改革创新问题,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政府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政府要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推进“放管服”改革,切实转变职能角色,革除体制机制弊病,主动学习运用新的政府治理工具,促进“互联网+”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政府推动改革之所以困难,就是因为难免要触动某些人的利益。如何处理利益关系,不仅考验着每一位地方官员的能力水平,更考验着每一位地方官员的责任担当。
  3.制度惯性掣肘。从制度角度审视,“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的现代化”[9]。包心鉴认为,制度问题是国家治理中的根本问题,制度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需要以制度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10]但是,制度是有惯性的。好的制度在制度惯性作用下,会持续发挥制度的积极作用,形成制度的累积正效益;不好的制度在制度惯性下,会成为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掣肘因素,形成制度的累积负效益。在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以前的很多制度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都或多或少地暴露出一定的不完备性、不适应性,从前可能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现在变成了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地方治理现代化也需要进行各领域制度改革,设计新制度,改革旧制度。在制度惯性作用下,改革现有的制度是困难的,而且新的制度的效果是未知的,这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具有一定的政治冒险性,而地方官员多是不情愿冒险的。“制度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在不断深化改革中逐步发展完善来实现的。”[10]因此,地方治理现代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不能急功近利,要统筹谋划、稳步推进。
  三、走出地方治理现代化实践困境的路径思考
  地方官员是地方治理现代化美丽图景画卷的打开者和主要描绘者,没有地方官员的推动,地方治理现代化是无法实现的。地方官员对治理现代化的态度和认知影响着地方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进程。因此,需要以地方官员为基,解释地方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之困;以地方官员为突破口,走出地方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困境。能否调动地方官员推动地方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性,是地方治理现代化能否实现、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的关键环节。地方官员在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中的积极性的发挥、态度的转变、重视度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