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0年9月下期
公共政策执行中“一刀切”的适用性及其去污名化探析/马光选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马光选
日期:2020-11-03 09:08:33
异,看不到地区与地区、单位与单位、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什么工作都搞一个标准,当然会把事情办砸掉”[2]。
(二)造成政策意图的歪曲和走样
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一刀切”方式的弊端是非常明显的。“一刀切”式管理模式缺乏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耐心,依照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推动,而全然不顾及下属部门的执行意愿,所以,“这种‘一刀切’管理方式不免带有简单化和粗暴化的特征”[1]。有学者也依照这一思路对“一刀切”管理模式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批判,认为“一刀切”管理模式的本意是为了更为顺利地贯彻中央政策意图,避免地方在变通和选择中歪曲中央政策和各行其是。但是,过分强调标准一致性的“一刀切”管理模式却可能导致在执行中忽视地方实际情况,导致政策效果走向反面。地方政府为了能尽快地落实上级的政策,在短期内建立政绩,往往坚持“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原则,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自然就会选择能最快展现效果的“一刀切”执行方式。
(三)为形式主义提供操作空间
“一刀切”方式背后隐藏更深的是严重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也体现了明显的懒政行为逻辑。一些领导者懒得去现场做实地的情况调研和针对不同对象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决策,借公平公正之名,采用“一刀切”方式制定理想化政策并强行推行,导致这些公共性政策的执行存在大量人财物资源的浪费,造成严重的劳民伤财,出现“油费了灯不亮”的现象。在诸多危机性事件出现之后,往往又采取“一禁了之”的“一刀切”策略进行应对。
二、“一刀切”为何屡禁不止
“一刀切”现象确实有非常多的坏处,但是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却一直存在,这就不得不引发我们对其存在合理性的思考。关于这一点,学术界也已经产生了一些比较成熟的论断。
(一)降低决策成本
从行政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如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照顾到各个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和规则,这无疑会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使得政策制定的调研成本、执行成本和落实成本都变得难以承受;而如果只采用一个标准,就会使行政成本大大降低。另外,这一方式的运用还可以减少各个地方由于标准差异而出现的拉关系、走后门和“跑步前进”等现象,减少差异化标准下受人情因素影响而产生的贪污腐败问题,减少因歪曲和变通而产生的选择性治理问题。[3]所以,有学者认为“一刀切”方式对于全国性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而言,具有合理性,因为在国家整体性治理层面,“一刀切”方式的存在具有深刻的制度规定性和约束性。在实践中,基层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环节中时常要面对中央统一性和地方灵活性之间的矛盾,中央的统一性意在维护宏观政策意图的公正性,在全国实现一视同仁;地方的灵活性则为符合地方实际情况负责,体现出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做出次优选择
周志忍认为,当一个现象普遍存在的时候,我们就不能简单化地进行价值判断,而是要思考这种普遍性背后的原因。他认为,“一刀切”方式虽然缺乏对效率的极致化体现,但表达了最起码的公平与正义,从这一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