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0年9月下期
公共政策执行中“一刀切”的适用性及其去污名化探析/马光选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马光选
日期:2020-11-03 09:08:33
【摘 要】在公共政策领域对“一刀切”方式污名化的观点,一般来说大概有以下几种:罔顾政策对象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造成政策意图的歪曲和走样,为形式主义提供操作空间等。“一刀切”有其合理性,如可以降低决策成本、做出次优选择、保障基础正义、有效规避风险等。实现“一刀切”的去污名化,应建立不同层级主体间的信任机制,为尊重差异化的地方自主性提供空间;以决策成本的降低来提升差异化决策能力等。
【关 键 词】“一刀切”方式;公共政策;决策成本;差异化原则;决策者
【作者简介】马光选(1981— ),男,云南行政学院讲师、政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与历史政治学。
【基金项目】2019年度全国地方党校(行政学院)重点调研课题“全域治理理念下云南沿边乡村‘逆空心化’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9dfdxkt113);2020年度云南省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系统课题“整体性治理视角下云南抵边村落‘去空心化’模式研究”;2020年度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科研专项、决策咨询课题“风险社会条件下中缅跨境安全共同体形成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0)18-0031-04
在很多场合,“一刀切”方式都被认为是一个毫无益处、只有坏处的存在,但令人奇怪的是,这种看似毫无合理性可言的现象却长期存在于政治生活和公共决策领域。那么,就需要考问:一个人人都视其为过街老鼠的行为方式,何以能长期大行其道呢?很显然,在事实层面,“一刀切”肯定并非一无是处,那么问题的症结很有可能是其只不过是用错了地方和环境而已,于是探究“一刀切”的适用条件和场景就变得非常关键。基于这一诉求,笔者意图在价值悬置的前提下,对现有相关研究中有关“一刀切”方式的生成逻辑和正负面影响做总体性考察,从而考察“一刀切”方式的生存逻辑,并分类探讨“一刀切”方式的生存领域和适用环境,打破目前对“一刀切”方式的各种非议、责难与污名化,实现对“一刀切”方式的理性看待和合理使用。本文初步研究提出的基本判断和理论预设是:“一刀切”方式本身无所谓对错,只是被滥用才导致了污名化问题的产生;“一刀切”方式具有明显的条件性特征,在有些情况下,其具有正当性,在另外的情势下,则完全不适用。在这一基本判断和前提预设之下,本文着力探讨“一刀切”方式的适用情景和适用条件。 一、对“一刀切”的批判性意见
从现有研究来看,在公共政策领域对“一刀切”方式污名化的观点,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罔顾政策对象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从政策对象的角度来谈,“一刀切”只照顾到了统一性、普遍性和一致性,不考虑特殊性和具体情况,容易压抑个性,会出现和具体情况不符的情况。刘圣中就对“一刀切”现象做出这样的理解:“一刀切”主要是指在所有的多样性差异面前,所有行动都遵照无差别化的标准或者准则来操作。[1]刘春建等则从哲学层面对“一刀切”思维模式做了根本上的批判,认为“‘一刀切’的思维方式无视事物的差 |